故事之声 •关注 | 击鼓说唱俑“活”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上演

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 2023-05-29 14:59

《盛世欢歌》海报

头上戴帻,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5月27日晚,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秦汉单元的明星文物——击鼓说唱俑,穿越两千年,“活”在国博的剧场上。

在全国掀起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热潮之际,国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推出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舞台上,同学们演绎的俳优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形态逼真,赢得观众阵阵喝彩。一个小时的演出,带观众穿越到了两千年前的东汉,经历了一段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跌宕人生。

演出现场

观看演出的小观众

观看演出的观众

国博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博于2020年全面启动实施馆藏文物活化工程。

“通过馆校合作,跨界融合开发文物活化舞台剧是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盛世欢歌》是我们文物舞台活化的首次尝试。”国博馆藏文物活化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博物馆是收藏展示文化精华的特殊场域,今人和古人进行着跨越时空、跨越文明的精神交流。所谓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本质是现代人理解、复活古代人的智慧创造。《盛世欢歌》活态创演的特色,恰恰在于“融”和“趣”。该剧既有古老与年轻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也有文博与教育的交融,以及各种艺术手法的交融。同时,抓住了说唱俑最大的本领——有趣、喜乐,无论个人经历如何起伏,他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把快乐带给观众。

本剧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大文化战略的孵化项目。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主创们将“90后”甚至“Z时代”的年轻群体对文物的热爱与专业相结合,把艺术创作的敏锐触角伸向两千年前生活在成都平原锦江之畔的俳优。全剧以静静流淌的五千多年文明为底色,以汉代的击鼓说唱俑为切入点,通过三个单元故事、四个场景、数十年光景,生动再现了生活在汉代社会底层的俳优跌宕的人生起伏,于悲欢离合中讴歌乐观的灵魂。

舞台剧《盛世欢歌》剧照

舞台剧《盛世欢歌》剧照

舞台剧《盛世欢歌》剧照

舞台剧《盛世欢歌》剧照

舞台剧《盛世欢歌》剧照

舞台剧《盛世欢歌》剧照

击鼓说唱俑代表中华文化最早的说唱形式,折射出曲艺和戏曲最初的形态。舞台剧《盛世欢歌》表现形式多元,在“新古典主义”色彩中,让沉睡千年的击鼓说唱俑在当代舞台上苏醒,让馆藏文物在舞台“活起来”“潮起来”“传下去”。

舞台上时而热闹非凡的市井百戏,时而正襟危坐的朝堂激辩,时而幽默的对白,时而高昂的唱词,引发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传统的杂耍、说唱、戏曲等表演艺术与现代话剧、歌剧、音乐、舞蹈、相声等艺术融合,将东汉说唱艺术中的诙谐和其蕴含的乐观精神,通过年轻演员传承、复活、展现给观众,让静谧两千年的文物在国博的舞台上“活”了起来。

据悉,今后,国博将继续发掘丰富馆藏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联合艺术院团、高等院校等深度融合创新,推出更多、更精彩的文物活化舞台剧,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