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养生要点都在这里,看看你做对了吗?
过了秋分,秋季就剩下寒露、霜降2个节气。经历了夏季炎热暑湿的煎熬,人体耗损较多,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加之秋季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稍微不注意容易引发各类疾病。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所以,应顺应秋季自然特性,重视养生保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业指导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驻黔专家团队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都提出养生首先要重视心理的调摄,排除不良情绪对自己身体的伤害,许多胃肠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和复发,都与不良情绪刺激有一定的关系。其次要重视身体的养护,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过度劳累,避开不良外界环境,提倡“养心”和“养身”相统一的养生理论。对于秋季养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要早睡早起,注意保护人体阴气,安定情志。秋天不注意养生,冬天就会发生腹泻等疾病。
秋季养生要点
健康饮食
避免过饥过饱。秋季气候宜人,相比夏季,人们食欲渐增,但切忌暴饮暴食,以免增加脾胃负担,使本来就处于疲弱状态的消化脏器难以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而过度节食,则营养缺乏,脾胃不能受纳运化足量的水谷精微,无法濡养全身。避免进食过烫、过冷的食物,避免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坚硬、粗糙、油腻及粗纤维的食品,戒烟酒等。根据饮食习惯和经验,在注意上述饮食调护原则前提下,总结出适合自己的饮食规律。
秋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为细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食物易腐败,是肠道疾病多发的季节。脾胃病患者更应注意秋季饮食卫生,不要进食病死牲畜的肉和内脏,肉类、禽类、蛋类等要煮熟后才能食用。不吃不新鲜、隔夜食物,尤其对生吃的水果蔬菜应彻底清洗。
秋燥易伤人体津液,常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秘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燥邪犯肺,会出现干咳少痰,痰黏难咳,严重者则会出现肺络受伤而出现痰中带血。按照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脏津液亏损,无液下济于大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故秋季膳食要以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为宜。《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新鲜酸味、汁液丰富的果蔬,如梨、苹果、柑橘等,以生津润燥。但是大多水果性味偏于寒凉,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食用应适量,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引起腹泻、痢疾等疾病的发生。
谨慎起居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夜生活丰富,尤其是年轻人作息时间颠倒错乱。秋季,肺金当令,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阴寒之气渐渐生起,肃杀之气日甚。应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病患者常因胃部症状而夜寐不安,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更应早睡早起,以求更好地改善睡眠。
秋季气候转凉,昼夜温差变化大,是脾胃病高发季节,特别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腹泻更易复发。因此要对自然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对预见的或可见的危害及时回避。注意防止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机体,不可在阴寒潮湿之地长时间休息或露宿,避免涉水、淋雨或冷水浇头冲身等。
秋季气候干燥,天气转凉,不可紧闭门窗,应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室内湿度。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不能盲目“秋冻”,亦不可骤增衣服。脾胃虚寒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受寒而引发或加重旧疾。
适当锻炼
秋季,人们常易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所谓“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秋季空气质量较佳,是运动锻炼的最好时期,可以促进气血流畅,使人体肌肉筋骨强健,脏腑功能旺盛,增强身体免疫功能和抗寒能力。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爬山、打太极拳、做操等,使劳逸结合。但运动要适度,并注意循序渐进,不可过度劳累。动作柔和,不可剧烈运动以致大汗淋漓,否则汗液流失过多易伤津液。并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受寒。
颐养精神
秋季,肺金当令,根据五行生克原理,肺金能克制肝木,导致肝气郁滞,情志不畅,人在秋季容易有悲秋的不良情绪,秋季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而不良情绪可导致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加重复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季阳气渐收,天气转凉并干燥,此时应顺势收敛神气,保持意志安定。所以在秋季尤其要注意保持情绪乐观,恬淡虚无,清静无为,无过多忧虑,无过多奢望,怡情养性,常从事琴棋书画、养鸟养鱼、花卉盆景、读书写作和郊游垂钓等活动。
脾胃病多为慢性病,反复发作,甚至经久不愈,患者更易出现消极情绪,诱发或加重病情。所以要淡薄情怀,豁达大度,有不良情绪时及时与家人或朋友交流,调适情绪,以防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驻黔专家郑 凯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及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消化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纪念医院、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擅 长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胆囊炎、脂肪肝、炎症性肠病等。
专家坐诊时间及预约挂号方式
坐诊时间:
10月9日(周三)上午
预约方式:
方法一:电话预约挂号
0851-82269999
方法二:扫码预约挂号
医院微信公众号
医院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