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茶文化系列丨赵川怀——唐代茶饮与茶趣(下)

2021-11-17 17:34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本期主题:唐代茶饮与茶趣(下)

唐代茶道历经东晋到南北朝的饮茶文化积淀,大唐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高度发展与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本期领读者:赵川怀  国学老师、茶文化研究者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唐)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寻陆鸿渐不遇》是唐代皎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一种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表达了对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襟怀和气度的赞美。

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陆羽《茶经》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陆羽《茶经》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茶经》

在《茶经》中,陆羽介绍:“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唐当时的这几个州都在今天的贵州,也就是思南、凤岗、绥阳等地,当时都产茶,他虽然没来过,但对于贵州茶评价还是很高。

唐代文人茶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大唐时期“文人茶”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文人茶分为备器、净手、焚香、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受邀参加茶会的文士用弹琴、吹笛、舞剑烘托茶会气氛和答谢主人。

写诗的人需要益智提神,故诗人多嗜茶。比如白居易,就写很多茶诗。“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说明白居易在品茶、辨茶方面具有独到的造诣。据统计,唐诗中共有茶诗684首,涉及作者97人,而白居易一人就65首,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

春茶时期,好友李宣寄来新茶,为表达感激之情。白居易写下《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白居易(唐)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暮春时节,好友寄茶的还有《萧员外寄新蜀茶》,把茶和酒摆在同等的高度。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乐天还写有《山泉煎茶有怀》,用诗回赠友人,对茶之爱。

《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卢仝(公元约795-公元835) ,唐代诗人,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自号玉川子。他的著名的《七碗茶歌》其实是节选自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首诗,因为中间的部分写“七碗茶”太精彩,所以后人经常把这一部分拎出来单独鉴赏。

一碗润喉吻,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本期《领读者》为你讲述:唐代茶饮与茶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