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舞剧院:彰显激荡人心的信仰之美

《文化月刊》 | 2021-08-22 10:12

近百年来,红色题材创作延绵不绝、蔚为大观,各个时期涌现出的红色经典,往往充满了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时代精神,保留在人民的集体记忆中。回顾红色题材舞台艺术的百年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党的文艺政策给文艺事业带来的推动力量。

文艺院团作为国家文艺工作的主体组织,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文化艺术职责,是文艺作品重要的生产者。以中国歌剧舞剧院为例,剧院的历史可追溯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从抗战的炮火中走来,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这些文艺作品发挥着前进号角的重要作用。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英雄儿女》剧照

 1921 - 2021 艺术是载体,信念是灵魂

作为国家艺术院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以打造精品、创作经典为目的,用优秀艺术作品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歌剧舞剧院在众多前辈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创作排演了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第一部民族喜歌剧《小二黑结婚》、第一部民族舞剧《宝莲灯》等经典作品,奠定了中国民族歌剧、民族舞剧的创作基础。随着改革开放,文化艺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第一部抒情歌剧《伤逝》、第一部汉唐舞剧《铜雀伎》的相继推出,中国歌剧舞剧院又为中国歌剧舞剧的审美样式奠定坚实基础,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座里程碑。步入新时代,他们继续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创作推出舞剧《孔子》《赵氏孤儿》《恰同学少年》《昭君出塞》《李白》《驼道》《彩虹之路》《英雄儿女》《到那时》,歌剧《刘三姐》《玉堂春》《盼你归来》《张富清》等。

“中国歌剧舞剧院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两个主业,始终牢牢抓住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这三条主线,把其作为剧院艺术创作生产生命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许宁表示,对于红色题材舞台艺术而言,艺术是载体,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思想和信念是灵魂。它强调的是意识形态,传达的是价值观念。红色题材的舞台艺术,重视参与感、体验感,编创者的任务就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激发观者个体生命内在的感动,唤起情感共鸣,使观者感受建党百年苦难岁月的艰辛,建构起对党的理想、信念、价值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论述党的有关精神,这些精神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同时也形成了崇尚、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这些精神不断奋勇前进。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因,红色题材舞台艺术充分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讴歌了党的理想信念,表达了对党的热爱之情。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英雄儿女》剧照

1921 - 2021 多媒介融合让艺术呈现更加深入人心

据了解,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中,中国歌剧舞剧院有6部作品入选。其中,入选“百年百部”创作计划的舞剧《英雄儿女》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献礼之作。剧中女一号王芳的饰演者,是中国歌剧舞剧院舞蹈表演艺术家山翀。作为该剧的艺术指导,山翀表示,剧目在舞段编排、舞美风格以及服饰造型设计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考究。红色题材舞台创作,不仅要表现真实的党史,更要表现蕴含在党史中的精神以及由精神升华的情感。为了演好王芳这个角色,她查阅了很多有关抗美援朝的书籍、老照片、老电影,仔细揣摩其中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将自己对这个角色的理解融入其中,“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不能完全去照搬模仿,要有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感受,这样演绎出来的人物才是灵动的,才能打动人。”山翀说。

近年来,红色题材舞台艺术的创作者,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态度,构建个体视野下的人物形象。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在进入排演工作的前期,有大量的考察、调研过程。对此,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团长杨奕认为,艺术创作者要以个体化的观察、体验与情感方式去处理艺术化的人物形象,将革命英雄还原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使作品充满人情味。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主创团队的集体智慧,在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服化道设计等众多艺术家的集思广益中,为作品注入新时代的创作力量。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英雄儿女》剧照

在现代演出传播方式上,中国歌剧舞剧院积极顺应时代变化,加快现代化传播的步伐。“2020年10月,《英雄儿女》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续演出5场,当时,我们首次采用了在线直播,共有23家媒体全程同步播出,在线观看人数近2000万人次。在传统剧场里,通常最多就1000多人观看,从传播方面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确实需要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疫情也加快了院团走线上线下相结合传播路线的步伐。怎么通过线上渠道,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传播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也是一个新的课题。”许宁表示,传统的舞台艺术放到线上,肯定会丢失一些到剧院才能感受到的现场感的艺术魅力,但是线上观演可以近距离地捕捉演员的表演细节,这是线上的优势。

现场直播、录播的方式让更多人欣赏到了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文化成果,也给团队带来了新的创作启发。今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的考核呈现,是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支持下,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作品《舞上春》,这是国家院团首次将考核课从排练厅搬上舞台,不仅在艺术呈现上有所提高,还在华为技术团队360度全方位实时拍摄技术的鼎力支持下,更加清晰地捕捉舞者每一次舞动的瞬间。恰当运用好这些现代传播技术,可以为更多经典红色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可以将更多优秀的红色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发挥红色文艺作品独有的力量,让中国的故事成为全人类可共同分享的精神财富。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英雄儿女》剧照

 1921 - 2021 立足现实观照历史,才可能实现新的价值发现

塑造英雄人物,讲述革命历史,弘扬红色精神,是新时代红色题材舞台创作的必经之路。在许宁看来,要更好地传承创新红色题材舞台艺术,除了在呈现方式上与新兴科技结合,最关键的还在于回归艺术本体。这其中,一是要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尤其要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英雄形象。二是要以情动人,找准历史与当下的共情点,激发情感共鸣。三是要追求诗性,在艺术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诉说情感。四是要有哲学意识,要善于从红色精神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价值。红色题材舞台艺术创作,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革命历史题材,随着社会发展和审美风尚的变化,更多观者对这类题材有着新的审美期待,期待从中汲取新的价值。艺术工作者在深入开掘这类题材创作时,在继承前辈艺术家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的同时,必须注入当代意识。只有直面当下社会问题,立足现实观照历史,才有可能实现新的价值发现。

红色题材文艺创作,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熠熠生辉的初心使命,镌刻着百年来中华民族最为深刻的历史记忆。“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建党百年之际,继续汲取和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力量,并将其转化到艺术创作中,进一步用精湛的艺术作品精心塑造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史实和代表人物形象,将红色革命文化转化为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许宁说。

实习编辑:罗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