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前,有一头牛 从江南跑到了意大利

扬子晚报 | 2021-02-20 10:16

过年之后,“商行贾坐农耕织”,新一年劳作又开始了。源自南宋的《耕织图》记录了一年四季最重要的劳作——耕种和纺织的全过程。这幅《耕织图》对后世影响极大,《耕织图》及其仿本在朝鲜、日本这些汉文化圈国家内广为流传,甚至还到了意大利。

  这头牛跑到了欧洲风俗画上

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有一座城镇名为锡耶纳。那里的市政厅(又译为公共厅)挂着一幅超大尺寸画作《好政府的寓言》。这是欧洲绘画史上风俗画的代表作。和中国的《清明上河图》类似,它以锡耶纳城的实景为环境背景,以政府理想的施政目的为内容,呈现了一幅秩序井然、繁荣富饶、和平吉祥的生活图景。

在这幅画作上,除了关注城市生活,画家还画了大篇幅的农村生活场景,其中便有一头正拉着犁的牛。

这是一头源自宋代画作《耕织图》的牛。假如拿这幅画作和《耕织图》做一下比对,就会发现,在表现农耕生活方面的画面上,两者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性。比如四人连枷打谷,比如这头牛。日本研究者田中英道认为,当时欧洲的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都与《好政府的寓言》图像中的不同,很明显,这幅意大利画作部分模仿了南宋的《耕织图》。

意大利的这幅画作是14世纪的作品,绘者是著名画家安布罗乔·洛伦采蒂。他大约在1290年出生,1348年去世,所处的年代,换算成中国的纪年方式,正是元代。

一头“产自”宋代的牛,怎么会在700多年前的元代,跑到了意大利一个城镇的市政厅的墙上呢?

中央美院教授李军曾研究过这个问题。在其著作《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中,他写到,元朝建立后,曾有过一段“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这样的错误思想甚至举措,“蒙古贵族对于以围墙、城市和农田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充满疑惑与仇恨,非以破坏摧毁殆尽而后快,或以改农田为牧场为能事”。但随着时局发展,元政府认识到中原与江南之地农桑田耕的重要性。忽必烈即位后,一改过往政策,提倡“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越发重视农耕,还让人编写《农书》,书中刊用了大量插图,这些插图的母本正是南宋人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

元延祐五年(1318年),全面指导全国农业生产的司农丞苗好谦编写了《栽桑图说》,将元初李声临摹的楼璹《耕织图》一同编为《农桑图说》,印发给老百姓。楼璹的《耕织图》及其仿本在当时也再度流行。

众所周知,蒙元帝国不光部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还带来了欧亚的整体性和世界的新秩序。在蒙古统治者的强制推动下,东西方之间开始了频繁交流的过程。李军在其著作中写到:“蒙古征服全球的狂风巨浪,已经摧毁了大部分使东西方相互隔离的藩篱”,“更多的商人,在马可波罗的传奇和裴哥洛蒂的《通商指南》的指引下,蜂拥般往来于欧亚大陆两端”。

而各种版本的《耕织图》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入了欧洲。这头正在耕地的牛也从中国的江南被带往了意大利,最终站在了锡耶纳市政厅的墙面上。

在安布罗乔·洛伦采蒂的其他画作中,我们还能看到蒙古人,这也说明当时欧亚交流频繁的情况。

  跑入寻常百姓家

《耕织图》是南宋官员楼璹的画作。楼璹为官清正,颇有清誉,历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官至朝议大夫。

楼氏家族是宁波当时最为重要的名门望族之一,楼璹是明州知县楼异之子,他是靠着父亲的荫福才入仕为官的。查考史迹,楼璹对民生颇为重视。在婺州幕府期间,楼璹亲自到行在为民请命,减免赋税;在担任于潜县令时,又常深入民间,劝课农桑。正是有着这样的经历,楼璹才会想到绘制《耕织图》,呈现给了朝廷。

《耕织图》的画面内容,其实在宋代以前在多地零散地出现过。目前发现最早的耕作图是在汉代。如江苏泗洪牛耕画像石、睢宁双沟牛耕画像石等等。是楼璹第一次将这些零散的画面汇聚成21幅画面,统一在一部“画册”里。

《耕织图》共有耕图与织图45幅画面,“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这21幅农耕画面都配有五言诗。这是我国第一部《耕织图》。从流传下来的诗歌内容看,其中牵涉到牛的有:耕、耙耨、耖等。

楼璹所绘的《耕织图》共有两个版本。一是正本,进献宋高宗,高宗看到后十分欣赏,命翰林图画院摹绘。摹本中的《耕图》现已无考,而彩色摹本《蚕织图》正本自宋以来一直深藏后宫,但在民国期间突然失踪。直到1984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重新发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楼璹所绘的《耕织图》还有一副本,由楼璹侄子楼钥题跋。其孙子楼洪、楼深根据家藏原图副本,配上五言诗,仿刻于石,使之流传后世。如今,因年代久远,《耕织图》原本及刻石今均已散失,其五言诗45首仍流传至今。

宋代是重视农桑的朝代,《耕织图》生动形象,图文兼具,一问世便获得了“朝野传诵几遍”的赞誉。这部《耕织图》影响极大,南宋时期,各府、州、县的衙门墙壁上都绘有《耕织图》的图画和诗歌,让官民观看,以了解耕织过程和细节。可以说,它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元代以来,《耕织图》摹本层出不穷。元代有一个重要的摹本,是安徽休宁人程棨依据楼氏家族所藏副本临摹。这个副本后来为乾隆帝收藏,同时命画院临摹刻石,所刻之石也同藏于圆明园。但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毁圆明园,《耕织图》摹本被掠去,现藏于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刻石则在这次浩劫中部分被毁,余存部分在民国初年被徐世昌收藏,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有学者统计,自南宋以来,《耕织图》有多个仿本出现。在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都曾命画院重新绘制过。目前已知国内《耕织图》版本有30余种,国外版本近20种。自被创作出来以后,它及其仿本便流传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地区。

  跑上“最早的一张新年画”

《耕织图》上的这头牛不光跑到了朝鲜、日本和意大利,在国内,它还跑到了第一张新年画上。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南宋《耕织图》出现后,年画迅速将画中的“耕牛”打造成为年画热门素材。明清时代,天津杨柳青和苏州都有耕织图年画。

时代不同了,现在年画式微,但在民国以前,张贴年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年仪式。春耕图一直是常见题材。

在上世纪初,人们开始注重“大众文艺”。“年画”这种人民喜闻乐见却不曾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形式,因其天然的“大众性”,也被重视了起来。最先提出革命美术创作要重视年画的是鲁迅。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抗日战争中出现了美术家创作的新年画。1939年一二月份,春节期间,沃渣和江丰等人创作了一批新年画,印制了一万张,一个月内卖光,受到彭德怀的嘉奖。

沃渣是现代著名版画家,是鲁迅的弟子。其参与组织发起的画会因宣传抗日救国,遭到国民党特务查封。沃渣1937年到延安,鲁艺成立后,任美术系主任。

沃渣借鉴了过去年画中牛的形象,用简洁的线条,画出了被后人称为最早的一张新年画《春耕图》。这种新年画与旧年画的仕女娃娃、风俗戏曲不同,被群众称为“翻身年画”。此后,每年春节,各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都会创作新年画,及时生动地反映解放区生产和斗争的成绩。

意大利画作《好政府的寓言》(上图)和中国古代画作《耕织图》中都有连枷打谷的场景。意大利画作连打谷场旁边的两只鸡都模仿了。

意大利画作《好政府的寓言》(上图)和中国古代画作《耕织图》中都有牛耕场景。与《耕织图》不同的是,意大利画作将喝水器具放在画面上方。

(作者: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