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旅知识趣味挑战大赛知识要点 | 人文贵州 -- 民族民俗篇(五)

文体旅事业部 | 2023-04-27 11:02


人文风情独特的贵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在贵州,远古人类遗迹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三线文化、山地文化与生态文化独树一帜。

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五百年前,王阳明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阳明心学由此诞生,这片土地被深深烙印上阳明文化的符号。还有诸如尹珍、李端棻、张之洞,特别是邓恩铭、王若飞等名人,为贵州文化注入了深刻的内涵。

作为非遗大省,贵州的非遗宝贝灿若繁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礼仪、体育和游艺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既定的非遗种类,在贵州均有相当规模的遗存。

千百年来,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了“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侗族大歌,如清泉般闪光;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黔东南丹寨苗族锦鸡舞舞步轻盈、曼妙多姿;黔西南晴隆阿妹戚托舞被誉为“东方踢踏舞”。贵州还是“百节之乡”,闻名遐迩的苗族姊妹节,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这些精彩纷呈的人文景致,扩大了旅游观赏和体验的空间,彰显出贵州全域旅游的大千气象。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文旅资源富矿,有着巨大潜力和强劲势头。这里万桥飞架,因绿而养眼、因爽而养身,孕育了多彩文化、书写着红色传奇。依托得天独厚的“公园省”优势,贵州把旅游产业化作为“四化”的重要一环。随着交通格局、区位格局、开放格局持续优化,贵州正在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而努力。

民族民俗篇: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17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民族文化是贵州最具神秘魅力的风景线。

皮纸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竹和楮树皮制作的竹纸和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两个重要品种。贵州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传统竹纸和皮纸制作的古老技艺。

以香纸沟所产竹纸为例,据传它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套操作工艺包括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72道工序,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造纸法完全相同。

贞丰县小屯所产白绵纸创始于清代咸丰年间,直至上世纪末全乡仍有千余户从事抄纸生产。所产纸以构皮为原料,整套操作也经72道工序。

丹寨县石桥所产的白皮纸也用构皮、杉根为原料,另外还生产彩色纸,其制作过程一般有十多道环节。

2019年,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阳市乌当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贞丰县文化馆入选“皮纸制作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盘江小调

盘江小调,又称“布依族小打音乐”,流传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村寨。

相传在清朝,大盘江村一吴姓富人十分喜爱音乐,曾经邀请乐师来家中传授,吴姓人家还将各村寨弹奏的曲子整理加工归类成106首。现在,仍受人们喜爱并弹奏的小调主要有《一根里》《刮地风》《新八谱》《大洋调》《小洋调》《过街调》《丰收调》等,有浓厚的地方民族气息。盘江小调,旋律较为固定单一,节奏变化不大,曲调欢快,多以月琴、箫、二胡、木叶等乐器组合合奏,旋律清幽、古朴、优雅怡人。布依族村民大多会在劳动之余或节庆之时,和着乐曲,现场即兴编词演唱。

盘江小调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深受人们喜爱,为布依族音乐的收集、整理、提炼提供了重要依据,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贵州省赫章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为“恳合呗”,意为“向灵体告别,一起来唱歌、跳舞”,是彝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赫章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跳铃铛舞时,需要在舞动中摇响手中的马铃控制节奏,“铃铛舞”由此而得名。铃铛舞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


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传统刺绣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水族马尾绣是中国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古老又具民族特色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且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

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传承上千年,因历史悠久、针法古朴而被喻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距离县城7.5公里。寨子地处偏远的山坳里,交通不便且信息闭塞,因此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小。也正是由于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岜沙苗寨至今还保留着佩戴火枪、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的生活习俗。岜沙苗寨是唯一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带枪的部落,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岜沙男子在头顶挽发髻,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宾客来临时,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会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岜沙姑娘则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