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贵州 | “七绝之王”王昌龄曾“谪”居贵州?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3-12-12 09:00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因此,被人称为“七绝之王”,冠绝今古。然而就是这位诗人,一度贬谪湘、黔之间的龙标作县尉,与湖南、贵州结下了一段翰墨缘,所以,人们也称他为“王龙标”。

据史料记载,龙标县始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由于几度改属,此县的实际地域而今已难于确考。唐朝政治家、地理学家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引用《舆地志》的记载称:龙标县“本在舞水之阴……因龙标山而得名”。后来的一些地志和方志对龙标的地理位置解说不一,引起学术界的争议,至今难作定论。

王昌龄(公元698年~约756年),字少伯,河东晋阳(山西太原)人(也有说京兆人或江宁人)。是唐朝开元年间的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科举制度的一种制科)。为人耿直狂放,仕途很不得意。他的友人岑参、高适后来都做了判官或节度使一类的高官,而他一直沉沦下僚,只做过汜水尉和江宁县丞(一说为县令)。岑参曾写过一首长诗《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其中写:“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自首徒攻文……意思是说,王昌龄静熬到头发白,才得了个芝麻官。岑参对此深表同情。

但即使是芝麻官,王昌龄连江宁县丞也没能保住,由于“晚节不护细行”(大概是做事不拘小节,不注意细节的意思),被贬为龙标县尉(相当于县警察局局长)。在唐朝时期,龙标是“五溪蛮”居住的地区,是放逐“谪臣”的蛮荒之地。

王昌龄塑像

当年,王昌龄从江宁(今南京)出发,沿长江入洞庭,在武陵(今常德)溯沅江向西南行,时令大约在桃花盛开的春天。在武陵遇见几位当官的旧友,写有几首留别诗。其中,在《留别武陵袁丞》一诗中写:“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由此可大体知道王昌龄赴龙标的路线和里程。

迁谪边荒,虽不免有孤独寂寞之感。但王昌龄心性旷达,没有悲愁的心绪。如他的一位当参军的朋友被贬谪龙溪郡,路过龙标时王昌龄还写了《送崔参军往龙溪》一诗:“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两人同受贬谪,但离别的心绪并不那么悲愤,都有男子汉的达观气概。他们都期待能被朝廷再度起用,乘着春江的涨潮泛舟东归。工作之余,王昌龄时常携酒趣游,寄情于山水与明月。

后人追慕这位著名诗人,在龙标一带修建祠堂和楼阁等纪念建筑物。在贵州黎平,锦屏一带这些带有王昌龄标记的建筑物就有多处,并载入地方志乘。如明代罗洪先的《广舆图记》记载:黎平府西北部的龙里溪蛮夷长官司有龙标塞,并认为这就是王昌龄迁谪的龙标县所在地。龙里溪长官司置于元代,明代设置隆里所。传说这里有王昌龄墓,还建修了王昌龄祠,明末毁于兵火。清乾隆初年修的《贵州通志》把上述内容收载入志。

声音贵州 讲述贵州声音

展示贵州生态文明

宣传贵州乡村振兴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声音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