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红色贵阳 | 那年蒋介石坐镇贵阳围剿红军,毛主席这样应对......

综合广播 | 2021-07-25 16:49

 长征期间,红二、红六军团于1936年1月19日召开石阡会议,决定撤离石阡地区,争取在贵州西部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部队于次日起撤离石阡县境,沿龙溪、瓮安、平越(福泉)方向向黔西、大方、毕节地区转移。此时,“敌人对于一年前我中央红军两下遵义城,至今心有余悸;他们愚蠢地估计我红二、六军团必然会步中央红军后尘,北渡乌江,夺取遵义。因而将贵阳、黔西的部队倾巢调出,共约15个师以上,集结于乌江、遵义一带,企图配合湖南尾追我军的敌人,两面夹击,尽歼红军于乌江两岸。”

1936年1月28日,蒋介石亲自抵达贵阳指挥战斗。

曾是民国时期贵州省主席毛光翔的官邸;蒋介石的行营

毛泽东见状,决意将计就计: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又分兵黔东,示形于敌,迷惑敌军,其目的是使蒋介石调出滇军,敞开红军西去云南的大门。

毛泽东对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随即令红军再次出敌不意地南下,直扑乌江北岸,实施南渡乌江,近逼贵阳,取道金沙江入川的战略转移。

面对敌军妄图凭借乌江天险消灭我军企图,在1月23日18时,贺龙等接到朱德“应以佯攻贵阳姿势,速转黔西、大定、毕节地区,群众、地形均可作暂时根据地”的电示后,贺龙、任弼时和军委分会,根据敌人薄弱点之所在,即选定从石阡经白沙、龙溪、瓮安、猴场、福泉、羊坊、开阳、修文至鸭池河,渡过乌江,达到黔、大、毕地区的路线,这是一条最少阻碍、比较安全的转移路线。

为顺利实现转移,红二、六军团相互掩护,采取巧妙的进军态势,显示出两种企图:一是我军仍将走去年中央红军突破乌江、攻占遵义的老路;其次是袭击贵阳这个政治、军事中枢。这就造成了敌军既要守乌江、又要保贵阳的分兵局面。为保贵阳和蒋介石周全,顾祝同、吴忠信仓促宣布贵阳城戒严,急令驻防贵阳以西、乌江上游(鸭池河)的敌二十三师和九十九师回防贵阳,这为两军团“直取黔西北通往贵阳的唯一通道乌江上游的鸭池河渡口”创造了有利时机。

红二、红六军团分别先后渡过鸭池河,占领黔西、大方和毕节三个县城,基本上结束了从湘西突围西征转移的艰巨任务,所有尾追的敌军,已被红军全部甩在了后面。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陕西保安会见红二、四方面军部分领导同志时曾高兴地说:“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此处提到的红二、红六军团“过乌江”,指的正是位于清镇与黔西交界的乌江上游“鸭池河”。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清镇段是红军顺利完成从湘西突围西征转移任务,成功达到中革军委“速转黔西、大达、毕节地区”电示要求和彻底甩掉尾追之敌的最终实现地。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阳地区,仗虽不大,但却对敌军统帅部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为调出滇军,西去云南北渡金沙江创造了先决条件。佯攻贵阳,成为战争史上弱军威逼强敌统帅被迫调动军队的光辉范例,为红军继续长征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成为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央红军在贵州转战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战的胜利。

实习记者:罗婷婷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贵阳历史 第一卷》

图片来源:《红色源泉——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