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叙谈录|我们都希望有一副好声音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3-01-14 16:05

声音是每个人个性的标志,但不同的声音应该怎样形容?试图说明声音的四个科学标准——音质、音色、音高、功率——永远不足以勾勒出声音的轮廓。因为在声音中,带有意义和韵律学的文本与声音和情感亲密地纠缠在一起。

声音往往占据着一些空间位置:或高、或平稳、或低沉、或深不可测;为自己赋予形状:或尖、或圆、或扁。声音带给人运动的感觉,仿佛身体能够触碰到它、感觉到它或被它所触碰。它包罗万象,温柔可爱,有割断的坚决,有磨尖的锐利,充满凿穿的力量。它被物化,于是有了物质的特征:水晶般清脆的嗓音、金属质感的、银子般透亮的、钢铁般坚硬的、丝绒般柔滑的、遮着薄纱般低哑的、棉絮般沉闷的、轻快自如的、面团般黏糊糊的、含着沙砾般粗糙的、布满岩洞般低沉的嗓音……声音就像这些物质一样转换,变得平淡、撕裂、破碎、微弱、嘶哑……

声音披着色彩与光线:白色、铜色或充满阳光,可以色彩浓烈、晦暗无光、明媚灿烂、光芒万丈、昏暗阴沉或清晰明亮。卢梭甚至还用笔墨追忆了“年轻时代银铃般的嗓音”,来描述他那么喜爱的声音。声音已经涂上了苦涩或各种情感色彩,它通过“涂色”一词向视觉借用情感表达。它也采用温度来表达,仿佛能够被触摸得到——冷漠的声音、温暖的声音、炽热的声音、湿润的声音、干燥的声音;或者采用一种口味:尖酸的声音、涩涩的声音、苦苦的声音、甜甜的声音……这口味变成了“声音膏”,可以品尝。 

蒙田说:“话语一半属于说话者,一半属于倾听者。”对话语的描述在其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飘荡,它本质上是主观的。为了搜集并尝试勾勒其轮廓,我们调动了所有感觉。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词汇来分享听觉,只能迂回地表达似乎显而易见的东西。于是,我们根据对不可触知事物的主观感知创造一件事物,再给它穿上隐喻的外衣。那隐喻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也在被无休无止地再创造。眼睛、舌头、手指对它的阐释远远优于耳朵。我们调动所有感觉,使用众多夸张且色彩强烈的表达手段讲述它、描绘它。那些形象如此熟悉,我们竟然忘记了它们其实就是它的形象。

《喊、说、唱:声音的秘密与威望》一书对声音进行了深入地描述,继而又做了颇具教学意义地介绍。全书内容生动形象,列举大量实例加以阐释,并给出相关练习予以补充。阅读本书,犹如踏上了科学之旅,也宛若开启了文学畅游,去探索声音的奥秘——声音魅力十足,但我们却通常意识不到它蕴藏的宝贵财富,也不知道它至关重要,而我们可以像孩子们那样,用声音尽情玩耍,随性开心。

文本参考:贝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