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眉的小卖部|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说了这三个字!

贵州交通广播《柳叶眉工作室》 | 2020-06-20 09:32
1.png

今天来说一件让很多家长头疼的事:为什么越不让孩子做一件事,他就越要去做呢?明明已经发出了“不可以”的信号,反复告诉了很多次,可为什么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呢?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不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一个词。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往往会忽视“不可以”这三个字,而去关注“不可以”后边的动作。比如家长说“不可以大声喧哗”,“不可以玩游戏”,结果孩子可能只接收并记住了“大声喧哗”和“玩游戏”。
这是由于3岁以前的孩子由主管感性情绪的右脑来控制,所以孩子情绪很强烈、敏感;但他们控制理性的左脑发育还不成熟,家长用“不可以”讲道理,可以说是一种无用行为。

家长经常说“不可以”、“不行”、“不要”会有很多危害:

1
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

当孩子处在“3岁叛逆期”时,家长越说“ 不”,他就越想要跟父母对着干。

2
导致孩子缺乏积极性

总是对孩子说“不可以”,孩子会丧失探索新事物的机会,久而久之可能会对很多事物缺乏积极性,容易顺从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3
导致孩子的挫败感

当孩子问“我可以做……吗?”家长出于为孩子好的角度说“不可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难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很难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要求都是不合理的,自己没有资格接受别人的帮助。

限制是伪造的爱,家长一味和孩子说“不可以”,并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这种亲子关系也不是良性的亲子关系。

把“不可以”、“不行”、“不要”改成这样的说法:

01

不说否定句说肯定句

用“不要……”“不可以……”这样的否定句和孩子说话,容易有一种指责、命令的意味,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用肯定句来说,就能减少这样的误解和情绪,孩子也会认同我们的说法。

比如:

“不可以在墙上乱画”改成“可以在纸上画画”;

“不可以乱扔玩具”改成“记得帮玩具回家”;

“不可以大声喧哗哦”改成“可以给小嘴巴拉好‘拉链’”。

02

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让他自己做决定

很多时候,家长唠叨千遍万遍,效果都没有给孩子有限的选择好。因为给了孩子选择后,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在征求自己的意见,自己受到了尊重,就会自愿地去做一件事,这和被说“不可以……”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用有限的选择,替代大人的威胁和命令,孩子会感觉被尊重,从而少了一份来自父母的压迫感,在父母的管教中,自然也愿意配合。

03

父母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结语

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心上。很多时候,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所以,育儿一定要先育己,否则付出再多,可能都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