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民出行少些“咫尺天涯”

北京日报 | 2023-12-03 14:39

据报道,北京市一小区地处两区交界,中间仅有一门之隔,居民驾车跨区出行却不得不舍近求远——20来米的路绕行6公里。一道有形的区界,横亘在居民面前,成为阻碍出行的拦路虎。

通达便利是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基本期待,可细数起来,上述绕远路兜圈子的情况并非孤例。破损道路横跨两区,一下雨就变“河塘”,该谁来修掰扯不清;两区交界地带新建公园,却没有面向相邻小区开设大门,围墙拦住了更多居民“推门见绿、移步入园”的脚步;跨区道路海量垃圾绵延数十米,由谁清理迟迟难以厘清,12345派转件来回流转……种种问题虽然涉及跨区,但市民诉求岂有因区界泾渭分明的道理?

上述尴尬的出现,表面看是沟通不畅、协调困难,实则有“各扫门前雪”的思维惯性。以报道中所提小区为例,跨区大门并非没有启用过,但因为来往“抄近路”的车辆较多,还曾出现一些事故纠纷,最后便粗暴地一封了之。而面对居民出行不便的呼吁,相关方面始终没有拿出妥善的解决方案。在这个问题上,街道、社区、物业,固然各有各的考量、各有各的难点,但谁都不肯“向前一步”,只会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让居民承受不便。

城市中,没有地方是一座“孤岛”,城市治理出现难点痛点再正常不过,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尤其是在精细化治理的今天,我们注重城市的“面子”,更要打磨好城市的“里子”。那些横亘的边界不能成为责任盲区,反而应当成为协同作战的试验区。比如,西城区德胜街道曾发起“四区五街道边界共治共管机制”,协同友邻街道执法作战,面对边界纠纷联合应急处理,精准打击黑摩的等城市顽疾,还对周围环境一体化提升整治。事实说明,办法总比困难多,落实接诉即办“首接负责制”,多想办法、多出实招、多解剖几只麻雀,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也会提升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城市各区的地理界线客观存在,但决不能成为治理的阻碍。涉及跨区问题,无论主责在谁,相关各方都应该携起手来积极作为。理顺相关机制,解决家门口的问题,才能不断夯实群众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