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世界遗产的高铁丨“空、天、地”齐上阵!从一张设计图纸开始的贵南高铁!
贵南高铁是贵州首条设计时速达到350公里的高速铁路,自2017年12月项目开工建设以来,贵南高铁参建单位克服各种困难,在贵南高铁贵荔段架设了桐子园双线特大桥等86座桥梁,建成了朝阳隧道等62座隧道。拥有高超的建设技术仍然不够,飞驰的动车组“脚下”,必须要有好的“跑道”,要实现这一切,就要从一张设计图纸开始!
勘察是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其任务是确定建设项目场地的地质条件、自然环境是否适宜于工程建设。然而贵南高铁穿越贵州高原、苗岭山脉,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岩溶、滑坡、危岩落石等不良地质极为发育,地质灾害广布且隐蔽,沿线交通困难,可达性差,由此导致采用传统的勘察技术难度大。
在勘察方面,贵南高铁建设前所未有地采用了成体系的“空、天、地”勘察法。“‘空’就是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解译不良地质,‘天’即利用非接触式的卫星、无人机、InSAR等技术进行勘察设计,避开不良地质、不必要的工点,‘地’是指通过地质罗盘、地面激光雷达等技术了解地质参数。”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南高铁项目总体设计负责人龙宗明介绍道。
其中,“天”类技术的卫星影像参数解译系统快速提供了大范围地形图、高分卫星遥感解译技术遥感解译不良地质等大幅提高精度和效率,为研究世界遗产地大面积的线路方案提供基础资料。
线路选择方面,贵南高铁建设采用中铁二院创新的“一套减灾选线理论与方法”+“三大减灾选线支撑技术”,为核心的复杂艰险山区高铁减灾选线设计成套技术,有效防控了建设及运营期间的风险。如:岩溶地区采用“短通过、抬标高、傍河边、顺坡排”的选线技术,避免了施工及运营期间的突水突泥风险,山寨二号隧道选择“靠河边”、九万大山一号隧道选择“抬标高”。
贵南高铁建设者排查上寨一号隧道进口危岩落石
龙宗明介绍说:“在勘探设计时,我们充分综合沿线地形地质条件、环境敏感点及主要经济据点,开展了大面积的线路方案研究。研究出了8条穿越世界遗产地的线路方案共计约1675公里,最终确定了安全、经济、适应两省区经济发展的贵州段199.64公里的线路方案。”
贵南高铁前期勘察设计工作从2014年开始,在长达三年的论证中,最终摸清了贵南高铁的“家底”——在1675公里的线路规划中,取值出适合贵州经济发展的199.64公里并开始建设,终在2023年8月8日,贵南高铁贵荔段成功开通运营。
“在山多水多的情况下,沿线的地质条件就很差,需要避开的不良地质或者地质灾害点就很多,选线很难。不同的地质特点,要选择不同的工程措施,这个就是增加了设计难度,所以说贵南高铁是西南艰险山区高速铁路的典范。”龙宗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