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村

黔村百科 | 2024-08-07 17:06

屯堡文化之乡

天龙镇天龙村位于平坝县西南面,距省城贵阳约 60 公里,距安顺市府驻地 28 公里,距平坝县城 10 公里,是屯堡文化之乡,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株六复线、滇黔公路、天织公路、贵黄公路和清镇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有被誉为“石头建筑绝唱”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山伍龙寺和极具大明遗风的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系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全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先进村,中国屯堡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村,被联合国旅游组织授予“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中国古镇”和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天龙村域面积为 6.77 平方公里,全村辖 21 个村民组,有 1265 户 4420 人,主要民族成分为汉族及仡佬族。境内地貌以溶岩—侵蚀丘陵谷地组合为主,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 14.7℃,日照时数 1296 小时,无霜期 273 天,年平均降雨量 1300 毫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境内植被生长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近年来,天龙村依托国家级文保单位天台山“伍龙寺”以及屯堡建筑、屯堡服饰等大明遗风,大力发展屯堡文化旅游业,同时拉动蔬菜、商贸、养殖、加工等产业不断壮大与发展。2014 年,村集体收入达 100 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为 8620 元,全村经济社会得到跨越发展,正向小康迈进。

自然环境

天龙村地处天龙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平坝县西南面,距省城贵阳约 60 公里,距安顺市府驻地 28 公里,距平坝县城 10 公里。村寨东连天台村、南接天龙镇背后村、西邻西秀区石板房村、北面毗邻西秀区河桥新寨,全村总面积 6.77 平方公里,下辖 21 个村民组,有 2365 户 4420 人,是黔中最大的屯堡自然村寨之一。

天龙村是屯堡文化之乡,区位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有株六复线、滇黔公路、天织公路、贵黄公路和清镇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全村地貌以溶岩为主,海拔在 1300-1600 之间,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东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肥沃,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村寨坐落在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脚下,黑寨河及后街河穿过村寨境内。

天龙村有被誉为“石头建筑绝唱”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山伍龙寺和极具大明遗风的屯堡文化旅游资源,与国家 5A 级景区黄果树瀑布、龙宫级“高原明珠”红枫湖组成贵州西南黄金旅游线。依托天龙村优美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人文资源,近年来村寨发展势头迅猛。天龙系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全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先进村、中国屯堡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村、被联合国旅游组织授予“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中国古镇”和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风景名胜

天台山山峰群翠环绕,高百丈有余,是一个自然的生态博物馆。山中共有植物 3000 余种,其中珍稀品种 20 余种,植被群落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原始生态植被群落,山巅建有一伍龙寺,为明万历十八年所建,山寺砌在悬崖绝壁沿边的寺墙用石块叠磊筑成,木窗为江淮风格木雕。该寺结构严谨,在有限的山崖上灵石巧布,造型奇特,远看就如古城堡一般,能容数千人,为国内罕见的半军事化城堡式古刹,曾被我国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称誉为“中国古代山地石头建筑的一组绝唱”。

文物古迹

城门洞遗址

城门洞遗址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与西秀区大西桥镇石板房村交界处城门洞西侧。洞呈岩厦状,洞口朝向东,高出地面约10米,宽约20米,深8米未尽。2001年发现。采集到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百余件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石制品均为打制。用火痕迹有烧骨等。动物化石有螺壳、鹿骨等,对研究古人类在贵州活动提供了一定信息,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三教寺

三教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中街。始建于清朝末年,占地56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有寺门、两厢(东、西厢房),正殿为穿斗式悬山石板青瓦顶建筑。正殿塑有释、儒、道创始人坐像等,东西厢房为司职人员和村老年协会活动场所。天井内植有四时花木。三教寺的存在为研究屯堡人的宗教信仰有一定参考价值。 龙眼山寺遗址 龙眼山寺遗址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中学后山,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坐东向西,占地面积810平方米。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遭人为损毁,现残存围墙几截,石拱券山门一道(高2.5米,宽1.5米,厚0.6米),大殿残存山墙一堵,残高7米,石柱石墙2个,碑座1个。该遗址可为研究当时当地的宗教活动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岩上营盘遗址

岩上营盘遗址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雷家硐村岩上组营盘坡西北百米处。始建年代不详,传说为“吴王剿水西”时期所建,营盘呈不规则椭圆状,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现遗址中心长满杂草、刺蓬和灌木丛,四周除北面为悬崖峭壁,东、西、南三面均有围墙。石砌围墙残长135米,宽1米,残高1.5米至3米余。每间隔2.5米左右就有一石砌方孔,估计乃观察或射击使用。入口石门原设于东北之险要处,已垮塌。该遗址对了解苗族人民反抗统治阶级搞民族压迫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双硐遗址

双硐遗址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双硐村东侧。该洞分两洞,折向石墙相邻。西侧洞口朝向215度,洞口宽8米,高约9米,洞深30米,相对高程为6—7米。年代旧石器时代。洞口建有正房五间,厢房2间的木结构房屋,现已废弃。洞内堆积大部分已遭人为破坏。主堆积位于西洞口内,洞内中部出露有厚约4.5米的堆积:第一层为灰色钙板层,厚5—10厘米。第二层为灰褐色砂质土夹灰岩角砾层,厚约40厘米,含石制品、烧骨、碎骨、炭粒、螺壳、烧土等,炭粒粒径大的约有2.5厘米。第三层为北侧洞壁出露,厚约1.7米。第四层为灰色砂质土夹灰岩角砾层,角砾较多,胶结坚硬,厚约40厘米。含石制品、烧骨、碎骨、炭粒和烧土。第五层为灰褐色砂质土夹灰岩角砾层,厚约80厘米。含丰富的石制品、烧骨、碎骨、炭屑和烧土。第六层为浅灰褐色略带灰黄色砂质土夹较多的灰岩角砾层,厚约15厘米,胶结坚硬,喊丰富的石制品、碎骨和烧土。第七层为灰褐色砂质粘土夹较多的灰岩角砾层,厚约40厘米,含石制品、丰富的和较大块的碎骨和炭粒。第八层为灰黄色砂质土夹灰岩角砾和磨圆度较轻的砾石层,砾径大的约为2—7厘米,厚约12厘米。第九层为黄色砂质粘土层,较纯,厚约60厘米。靠近基岩部分夹溶蚀的灰岩角砾和岩屑,未见化石。下部不详。南侧洞口朝向为305度。其底部比西侧洞口高出4米,洞口宽10米,高约6米,洞深约8米。南侧洞口堆积上部为钙板层下的灰褐色砂质土夹角砾层,厚约1米,含石制品和烧骨。下部为灰黄色砂质土层,含零星碎骨,厚约20厘米,其下不详。 双层洞动物化石出土点 双层洞动物化石出土点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双硐村东侧。该遗址洞口朝向为245度。洞口宽6米,高7—8米,洞深13米未尽。年代旧石器时代。相对高程为15—20米。洞内后半部分距地表2.6米靠近洞顶处残存有部分堆积,为黄色砂质土夹灰岩角砾,姜状结核非常发育,残存厚度约为70厘米。内含动物化石,可见鹿牙和豪猪牙齿。地表以下出露有厚约50厘米的黄色砂质粘土,较纯,下部不详,未见化石。顶部堆积胶结坚硬。

地坝头岩厦遗址

地坝头岩厦遗址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二官村地坝头组西南面500米处猫岩。遗址呈岩厦型,洞口朝向230度。洞口宽9米,高5米,深1.5米。岩厦下石堆中采集有石锤一件,洞外阶土中采集有红色泥质陶片。 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差,因自然风化溶蚀和人为生产生活活动。

老演武堂

老演武堂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后街新井右前侧。是一座继承了江南传统民居风格的典型屯堡四合院,此房由原房主郑炳兰始建于1921年,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676平方米,为一正两厢一照壁的石木结构悬山顶三层建筑。正房七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天井一个,照壁一堵,木雕构件工艺精湛。天龙屯堡旅游兴起后,这里被辟为地戏表演场所,人称“演武堂”。 该民居属典型的屯堡民居,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世同堂老宅

四世同堂老宅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后街,是一座具有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屯堡民居三合院,始建于1920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305平方米,建筑面积235平方米,为一正两厢一照壁的石木结构悬山顶两层建筑。当年的房主人郑母鲍老太君青年居孀,含辛茹苦抚孤成立,恪守屯堡人“耕读传家”信条,子一辈农耕创业,孙一辈读书出名。鲍老太君九十大寿时获贵州省省主席平刚撰寿联一付,书法家任可澄书“萱围春霭”寿匾一块,第四、五代考学,工作者近三十人。该宅院对研究屯堡人“耕读传家”的理念有一定参考价值。

毛氏大宅

毛氏大宅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中街苑子头。当地人称“洋房子”。始建于1943-1945年,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190.41平方米,建筑面积268.57平方米。为一正两厢穿斗抬梁式歇山顶石木砖结构两楼一底建筑。整栋建筑既继承了当地屯堡民居的建筑模式,又模仿西方建筑风格,为当地富户毛祖箴所修。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研究屯堡建筑提供了参考资料。

天龙大井

天龙大井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学堂旧址”后门左侧古槐下,始建于明初,占地面积25平方米,井呈正方形,口径1.35米,深10米,水为地下水。井壁及井四周均用青石砌筑铺墁。井东南一米处建有土地庙,逢年过节村人为感谢土地菩萨为大家提供井水,均在此燃点香烛表达敬意,尤以每年正月初二为最。 该井为天龙屯堡古镇的建造提供了有力佐证,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连架河水库

连架河水库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竹林村岩脚组西南约千米处,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有库区、大坝、干渠、支渠。水库集水面积47900平方米,库容14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500亩。连架河大坝为均质土坝,长66米,高13.7米。上世纪70年代维修1次,2009年又维修加固。现该水库状况良好,为水库下游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连架河水库是“大跃进”年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前进水库 前进水库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芦车坝村张家坝组东面约千处,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属民办公助集体管理工程。水库集水面积1.5平方公里,无基流,有效库容102万立方米。水库大坝位处北纬26°11′东经106°11′之间,高21米长85米,厚3-2米,全用料石垒砌,混凝土勾缝,大坝两边有钢筋混凝土浇铸的护栏。水库大坝有干、支渠3条,放水涵洞43个。 前进水库为下游刘家寨等6个村寨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和保障,为研究当地的水文情况和大集体时期的水利工程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文物价值。

虾儿井

虾儿井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天龙镇打磨村虾儿井组东南面凹地,旧时因井中虾儿多而得村名、井名(现亦有虾儿,但量少)。始建于明,后历代修茸。坐东南向西北,占地65.8平方米。井沿长2.85米,宽2.2米,井深4米,水从岩下渗出。井东南面为自然崖壁,其余三面料石叠涩垒砌而成。井水水质优良,常年不涸,仅2010年遇百年大旱时干涸,后下雨又流淌。井东北面1.7米处有土地庙一座,村民每逢正月初二,清早即带上香蜡纸烛到庙前祭拜,感谢土地菩萨为他们带来甘甜的井水。虾儿井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为研究虾儿自然村的建村历史,宗教信仰和水文条件提供了实物资料。

水洞井

水洞古井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台村小学校东南面200米处,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945平方米。阴河水,从岩洞中流出,水质优良。洞口高3.3米,宽6.3米,洞深600米未尽,井深2米。洞口上方岩壁缝隙由人工砌石补平,石墙中部有石佛1尊、石碑1通,但字迹模糊难辨。村民打水处用石块铺墁平台和石级,洞前有现代蓄水池1个。蓄水池前有石头土地庙1座,每年正月初二清早,村民都要到此烧香点烛化帛祭拜土地菩萨,感谢其为人类提供甘泉。水洞古井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为研究当地村落的历史和水文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村落选址

屯堡村落受到中国传统风水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影响,选址于如封似闭的枕山、环山、面屏的环境,大多“依山不居山、傍水不居岸”,选址在旁近溪河、内有水源、背有靠山、前临“坝子”的位置。天龙村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坐落在天台山和龙眼山山脚,黑寨河和后街河穿过村域。寨前有阡陌纵横的田土,村寨内部有征定河流过。整个村寨选址遵循寨前有可供灌溉的河流,寨中有饮用水源,寨后有靠山,进则可供,退则可守的原则。

村落格局

目前,村寨格局保存完整,“一河通贯、四山拱卫;得水藏风、街巷通衢”的山水格局和军事防御特征明显的街巷格局最具特色,中街、后街、郑家巷、将军巷、九道坎、驿站巷等十数条古街古巷纵横交错、顺势依行。天龙村街巷防御色彩浓厚,对建筑聚集起着组织和驾驭的作用,使屯堡呈现出内外皆封闭的格局。全村由一条主街贯穿,街宽 3—5m 不等,串联着门楼、演武堂、驿茶坊、沈万三后裔故居、家院练兵场以及屯堡名人故居等。主街和支巷将各家各户有机相连,支巷时收时放,从不通透。巷道细长幽深、阡陌曲折且宽窄不一。支巷之间的上方建有相通的空中通道以便往来,每条街巷能单独或联合形成整体防御。

民俗文化

地戏

安顺地戏是屯堡人演武增威驱邪纳吉的民间戏剧,主要以自称“老汉人”的屯堡村寨为主。而相邻左右的苗族、布依族、仡佬族村寨也有数十个跳起了地戏。一般是一个村寨一堂戏,跳一部书。少数较大的村寨有两堂或三堂。一堂地戏有演员二、三十人不等,由“戏头”或“神头”负责。地戏演出地点不在戏台,以寨中空坝围场平地演出。故有“地戏”之名。

地戏演出时间分为两个节令:一是新春佳节,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地戏队就“鸣锣击鼓以唱神歌”(《续修安顺府志》);一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正值稻谷扬花时节,“求神”护佑以获得庄稼丰收。由于所跳剧目是一部长篇“大书”,一般要跳十天至半月之久。

地戏演出的形式为“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续修安顺府志》) 地戏演出的最大特征是演员头戴木刻假面。假面,俗称“脸子”,用丁木或杨木刻制而成。一堂地戏的面具有多有少,根据剧本人物来定,少则几十面,多则上百面。因演出内容的单一化——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生、旦、净、末、丑行当之分,人物角色的分类主要以“将”为主。粗分,有正将和反将;细分,有武将,包括老将、少将、女将;文将,包括君王、文臣;道人,可分武道人、文道人;杂扮,有小军老二、歪嘴、笑嘻嘻、和尚、土地等;动物,有虎、龙、马、鼠等。

地戏演出的剧本内容比较单一,都是反映历代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怪诞神话戏,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

节庆活动

屯堡人的节日都以敬奉神灵和祭供祖宗为主要内容。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缘由,加上传说的民俗节庆,使屯堡村寨一年四季各种活动不断。

祭祀崇礼

屯堡人还有“逢九上香”的习俗,例如正月初九日、正月十九日、二月十九日,要到庙上焚香化纸、三叩九拜。双堡海子山每年二月十九日及云鹜山的正月十九日,各地的太婆、妇女们到山上朝拜,朝山拜佛者多达万余人。

“七月半”是屯堡人的鬼节,是一家人的祭祀活动。七月初一开始,屯堡人家都要把祖宗牌位挂起来。这种长约五尺宽二尺的祖宗牌位上,写有从始祖到新近去世的亲人名字。每天要在牌位前供奉早、中、晚三餐,每餐都必须点香燃纸,奉请远在故土的祖先和入黔始祖及已故亲人回家过节,直到七月十四日止。是日,把用白纸做成的信封包上钱纸,写上亡人的姓名及送钱者的姓名,送到村外或河边烧完,意为给祖先送“钱”。孩童们用南瓜做成“大船”,插上彩旗,点上蜡烛,“放河灯”送祖先返回华东老家。

八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中秋节,屯堡人用月饼、糯米耙等供奉“月亮婆婆”。没有儿子的人家也把这天当作求子佳期,好心人会去偷别人家的一个南瓜送到他家里,意为送来儿子,这自然会令盼子心切的人家欣喜若狂。而瓜主发觉会假装大骂,骂即“发”,骂者无心,听者勿念。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屯堡人家要打糯米耙供奉祖宗,再焚香化纸,然后全家吃耙耙以示过节。

“腊八”供灶神。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专门敬灶神菩萨,除了打糯米耙之外,还要买上枣子糖之类来供奉。请灶王爷上天汇报所看到的人间事情时,多向玉帝说好话,以求得上天的宽宥。

“会口”是指不同的庙会及各路菩萨的祭供日期。多神信仰的屯堡人对各个“会口”虔诚有加。到了“会口”的这天,都要兴办祭祀活动。如“迎汪公”“迎城隍”“蟠桃会”“过河”“串佛”等,这些活动的目的不言而喻都是敬神为己,求神祈福,驱灾避邪,祈求来世。 

特色文化

历代的屯兵都在这块大地上留下了历史的遗迹:明朝征南军队在天台山背后的兵器加工场所;烟堆山的明代烽火台残垒;围绕天台山的古城墙;清“威同之乱时”修建有垛口、炮台、瞭望哨的龙眼山屯,至今残垣尚存;在天龙屯堡古镇中,则是巷道纵横交错,遍布于巷道中的深邃抢眼,石拱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战争的遗迹,屯堡人武备的思想。这是饮水思源,“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饮水思源,叶落归根,都有“不忘本”的意思。反映了屯堡人对故乡的眷恋。

美食物产

天龙村特色的生产工艺有:木雕、银器加工、蜡染等。

木雕: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

银器加工: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贵金属,银器是最普遍、也是最多的,它不仅可以制作成生活用品,还可以用来装饰器物或者服饰用品。直到十九世纪以后,银器开始成为一种商品,但也只有比较富裕的人家才用得起。现在银器制作工艺已经相当精湛,使用权也早已不再被贵族所独揽,可是银器在多数人的心目中,依然是比较贵重的选择。天龙村的银器加工技艺非常精湛。

蜡染: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其中的蜡染艺术作品和蜡染旅游工艺品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独放异彩。天龙村文化较为多元,村内虽不是苗族,但蜡染的技艺还是有传承。

炸油饼

外皮酥脆,入口绵软,自家炸制,方便健康。注意不要弄的太大,油饼小一点,锅里也就不用放很多油。

传统建筑

天台山伍龙寺

结构类型 : 其他

民族 : 其他

是村寨居民跨河的主要通道,也是村寨重要的景观元素。

屯堡民居建筑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其他

沿袭了明代江南“徽式”建筑的风格,结构为砖结构,以石板当瓦盖。

天龙学堂旧址

结构类型 : 木结构

民族 : 其他

天龙学堂建筑分为主楼,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及伙房等,主楼为恢宏的礼堂建筑,高大雄伟,石墙体,屋面盖石瓦,本构件繁杂丰富,雕刻精美;主体教学楼两幢,石墙体,石板盖顶,木架结构,窗户纹样为冰裂纹,暗喻“十年寒窗”;图书楼为多棱形,石墙体,瓦盖屋面,形状似古堡,上下两层;校门为石牌坊式建筑,气势宏大。学校内的绿化颇为讲究,天井两侧分植紫薇树、桂花树,暗喻“紫薇高照”“蟾宫折桂”,皆为对学子的良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