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四大文化工程”添重磅文学成果!冉正万长篇小说《屯堡》亮相《中国作家》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25-10-27 10:22

10月24日,贵州籍中生代实力作家冉正万的长篇小说《屯堡》登上《中国作家》(文学版)2025年第11期。这部深植明初历史的作品,不仅以文学叙事揭开屯堡文化的深层肌理,更延续了作家近年深耕贵州题材、挖掘地域文化内核的创作脉络,为贵州“四大文化工程”添重磅文学成果。

《中国作家》(文学版)2025年第11期封面

《屯堡》以明初“南北榜案”为叙事引线,江南士子郝余良因科举风波避祸入黔,投奔在贵州云山屯任守备的二叔董安贵。一路西行,他亲历“调北征南”后的屯堡现场。从沿途严密的卫所盘查、军屯“一手持戈,一手扶犁”的紧张操练,到土地荒废与备战并行的矛盾现状,逐渐读懂南北发展差异的根源。抵达云山屯后,他的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主张“耕种与防守两不误”,倡导与苗、彝等原住民融合,提出办学教化的构想,却与董安贵“重军事、轻农事”的理念产生尖锐分歧。

期间,郝余良走访普定卫、平坝卫等多地,深入了解土司安抚政策下的民族交往困境。病中被龙家“萌人”所救后,更亲身体验原住民“椎髻短衣、刀耕火种”的生活习俗,在斯拉河创办首个学馆,尝试以文化交流打破族群隔阂。故事始终交织着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朱允炆新政启用南榜士子、朱棣“靖难”引发政局动荡,让郝余良的仕途机遇几经波折。董安贵为守屯堡铤而走险,最终在悔恨中自杀,而郝余良虽不幸中箭坠崖,但其推动的交融种子已然生根——平坝卫后续向乡寨派举人办学,云山屯也从军屯逐步演变为商屯,印证了屯堡文化“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核心价值。

《中国作家》(文学版)2025年第11期目录

作为长期以贵州为创作根系的作家,冉正万近年持续产出高质量贵州题材作品,构建起覆盖历史、当代、乡村、城市的“贵州文学图谱”。在历史叙事领域,2025年出版的小说集《图云关》聚焦抗战记忆,其中《图云关》还原1938年中国红十字救援总队迁黔场景,《黔灵山》围绕浙大西迁展开,成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文学力作。城市书写方面,2025年3月推出的《洪边门》,以贵阳洪边门、白沙巷等老街为坐标,用18篇小说串联起城市的历史褶皱,被读者称为“献给贵阳的文字情书”。

此外,他的《银鱼来》《洗骨记》《纸房》等长篇,或以黔北乡村为背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或围绕少数民族村寨习俗展开文化思考。短篇小说《鲤鱼巷》《白沙巷》更先后斩获第六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第三届欧阳山文学奖。其作品中“屯堡石墙、山间银鱼、老街苔痕”等意象,已成为当代文坛贵州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

冉正万近照

此次《屯堡》的刊发,既是冉正万对贵州历史文化题材的又一次深度挖掘,也以文学之力让屯堡这一“大明遗风活化石”的价值被更多人看见。正如小说中郝余良以办学传递文化火种,冉正万亦通过持续创作,让贵州的多元文化在书页间焕发永恒生命力。他又一部以贵州民族文化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目前已完稿,正在修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