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动静丨重磅!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仁怀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7月3日下午,贵州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复同意《仁怀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明确提出将仁怀建设为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战略定位。
在这份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一条隐形的“酒线”穿行于赤水河谷,串联起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路径。
产业整合与生态守护 筑牢白酒产业生命线
赤水河流域的生态质量直接关乎白酒的品质生命线。
《规划》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守护茅台酒厂取水口上游区域,强化长江中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和奶子山省级森林公园的水源涵养功能。通过跨省市、跨地区的生态共保,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水质决定酒质”的生命线。这种生态机制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确保酿酒环境可持续。
近年来,在仁怀段保护区,21个行政村和8个行政社区通过周期性资源监测动态调整禁捕范围,拆除历史遗留小水电设施23座,恢复河道自然流态112公里;引导沿岸酒企建设生态酒谷,将传统酿造工艺与湿地净化系统有机融合。
多方协力下,赤水河仁怀段鱼类资源量实现年均12%的增长——这一数据印证了这条酿酒产业命脉的纯净。
同时,贵州省人民政府在批复中明确要求“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到2035年,仁怀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5.7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1.35万亩,在《规划》中,仁怀糯高粱主产区将按照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进行严格保护,重点在南部五马、茅坝等乡镇建立种质库和繁育基地,通过茅坝有机高粱示范园区推动标准化种植。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规划》以赤水河酱香白酒生产带为轴线,集中布局酿造功能:茅台镇作为核心载体,重点建设茅台酒产业园、名酒工业园及大坝配套产业园,同时发展酒文化旅游功能;坛厂片区定位为配套枢纽,专注酒类包装、仓储物流;中枢—鲁班片区则延伸发展医疗健康、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
空间规划与“酒线”战略 土地精算中的产业棋局
仁怀市的核心使命是进一步“打造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并将其作为城市首要定位,协同建设赤水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遵义副中心城市。
《规划》明确提出以白酒产业为引擎,推动建成“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和“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示范市”。在区域协同层面,仁怀作为赤水河流域产业集群的核心区,与习水、金沙、古蔺等城市建立分工协作机制——仁怀重点强化白酒生产与高附加值服务功能,周边城市互补发展包装物流、原料种植等环节,共同构建世界级酱香白酒产业生态圈,避免同质化竞争。
其中,基础设施是共建产业集群的关键支撑,扩建茅台机场、推进泸遵高铁建设,构建“铁公机”联运枢纽提升物流效率;建设观音水库并协同毕节建设夹岩水利工程保障酿酒用水;优化电网布局与天然气管道网络满足能源需求。同时积极协同构建以仁怀为核心区,与赤水河流域内赤水、习水、金沙、古蔺等城市有序分工的酱香白酒产业发展格局。
仁怀重点提升白酒综合生产能力,拓展酒类会议会展、科创研发、金融服务等功能,延伸发展包装物流、技术研发、体验旅游等配套服务功能。
在高质量发展中淬炼酒香
仁怀白酒产业的转型升级正经历一场“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当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以生态优先、品质为本、创新驱动为路径,逐步推动白酒企业实现“数量由多转少、规模由小变大、布局由散到聚、管理由弱到强”的蝶变。
2024年,仁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作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首位产业的白酒产业,在当地乃至全省经济发展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赤水河的水流千年不息,而仁怀的抉择将决定这缕酒香能否飘向更远的未来。在《规划中》,生态红线、城镇边界、永久农田与“酒线”构成相互咬合的齿轮,驱动土地集约利用、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的精密运转。仁怀以空间管控定框架,以生态底线护根基,以标准体系立品质,以文化创新拓价值。
这片土地,正在酿造一场超越酒精的沉醉。
本文中图片、数据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官网、《今日仁怀》、《贵州省仁怀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