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家博物馆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 “去博物馆”成新风尚

学习强国 | 2022-08-09 10:10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博物馆堪称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恰好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场所。

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已备案的博物馆数量达到204家、藏品总数为1625.5万件(套)。

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丰硕

2021年,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共建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一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建成开放,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为183座,2020年年底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已达197座,到2021年年底,北京市已拥有204家备案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8家、二级博物馆10家、三级博物馆11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居于全国城市首位。

“不只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多,而且北京还有很多国家级行业博物馆。”北京市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哈骏告诉记者,目前北京一共有65家中央所属的博物馆,其中大部分都是行业的“领军馆”,如中国铁道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等。

此外,北京还有500余家类博物馆。所谓“类博物馆”,指具有或具有部分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等性质与功能的场馆,包括纪念馆、名人故居、军史馆、厂史馆、校史馆、村史乡情馆、陈列馆、规划馆、美术馆、艺术馆等。

2020年4月公布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提出:“发挥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国字号’带动作用,提升首都博物馆、孔庙和国子监等市级博物馆影响力,打造京报馆、京华印书局、湖广会馆、临汾会馆等一批富有老城文化内涵的主题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布局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

而今,204家备案博物馆、500余家类博物馆,从宏观上看,北京已经形成纵横交织、经纬缜密的博物馆布局。博物馆多了,展览也日益丰富。

近年来,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重视中轴线的传承与保护,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先后写入城市规划等文件,中轴线申遗也成为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揭秘北京这条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轴线,首都博物馆自2020年起推出了展览时间长达两年的免费展览“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

北京市文物局公开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博物馆藏品总数1625.5万件(套),藏品总数和三级以上珍贵文物数量均居于全国首位,持续开放基本陈列520个,年均举办展览600多项、活动上千项,接待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

博物馆变身社会“大课堂”

夏日炎炎,恰逢暑期,如果你走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博物馆,随处可见的是孩子的身影,他们或自己观察,或跟着讲解员认真听讲。这样的场景,曾在国家博物馆担任了十六年义务讲解员的张鹏再熟悉不过。

张鹏在史家小学图书馆给孩子们开展讲座后回答他们的问题(受访者供图)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重要阵地,也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教育是当代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博物馆社会教育就是要善于挖掘和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深度和厚度,凝聚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故宫博物院开展《藏品有话说》系列音频栏目、北京汽车博物馆开展学科课程活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展天宫课堂……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在2021年度北京地区博物馆优秀教育活动评选中,30个优秀教育活动正式发布,涉及家庭教育、自然科学、生态环境、文博考古等众多领域。

“博物馆教育现在更加立体化了,也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张鹏举例,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形式主要有讲解员现场讲解、举办公众讲座、发放导览手册等,“现在导览手册上会印上二维码,用手机就可以听语音讲解。很多博物馆也推出了面向青少年的学习单,比如我所在的郭守敬纪念馆,孩子来了之后可以领取一个学习单,在看展览的过程中,自己找学习单上问题的答案。”

与此同时,众多博物馆纷纷推出了针对青少年的专题展以及体验项目、夏令营活动,让更多青少年“沉浸式”逛博物馆、体验传统文化。

博物馆教育渐渐“走出”博物馆,到学校、到社区、到家庭,通过不同的形式走到青少年身边。

引入社会力量,小微博物馆“活”起来

翻开北京204家备案博物馆名单,不难发现,这份名单上既有故宫、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耳熟能详的大馆,也有不少诸如郭守敬纪念馆、北京空竹博物馆、北京老爷车博物馆等小微博物馆。

2021年年底,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财政局等印发《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若干意见》,从设立扶持资金、展览社教、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鼓励措施,引导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博物馆领域,推进博物馆发展理念、技术、手段、业态创新,释放发展活力,展示北京古都文化和现代风采。这对于资金、人手都“紧张”的小微博物馆而言,是难得的发展良机。

“别看这些博物馆是小馆,但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可不小。不少民办博物馆在许多重大活动中都发挥了很好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比如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哈骏说,在2021年举办的世界休闲大会上,电话博物馆现场展出了以九连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益智玩具,而这份传承传统文化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

数字技术加成,博物馆“永不落幕”

“来国博的主要目的”——这是北京高校大学生崔同学为朋友圈晒出的文创产品图片配上的文字。对崔同学而言,看展重要,在博物馆里逛文创产品、买文创产品同样重要。

观复博物馆里的“观复猫”拥有自己独立的微博账号和“超话”;故宫众多网友熟知的猫有“精神小伙”帕帕,出生在景仁宫的“胖子”鳌拜,在乾隆花园出生的同胞兄妹吉祥、如意和警长……文创产品之外,博物馆的小动物们都成为众多网友热爱的对象,去博物馆“撸猫+看展”成了年轻人爱上博物馆的新理由。

随着数字化建设不断深入,北京一座座博物馆也抓住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机遇,开启“云端”大门,24小时不间断讲述京味儿故事。故宫、国博、首博等综合类博物馆相继推出数字文博产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各类博物馆纷纷“触网”,开启了北京市文博领域数字化新时代。

云端博物馆,不再是各家“一枝独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博物馆云”服务平台上线,204家博物馆未来将齐聚云端,提供一键预约参观、云观展、文化教育活动等一站式服务,搭建市民与博物馆沟通的桥梁。

7月15日,故宫博物院举行了2022年度数字故宫发布会,并在会上向外透露了数字化建设上的两大进展:一是推出《紫禁城365》App,用户可在线上欣赏故宫美景、了解古建筑文化;二是加快推动“数字故宫”建设。

数字技术也让很多临时展览成为“永不落幕”的资源,没有机会在固定时间内观展的人都可以通过线上资源弥补这一遗憾。

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在探索“夜经济”。2019年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故宫博物院成为京城“最亮”景点——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公众开放。

2022年7月12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出通知,北京地区博物馆开展延时开放等活动,点亮暑期“夜京城”。各博物馆还将根据馆内条件,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晚间夜场文化活动,或依托已经计划开展的活动,适当安排晚场接待等。

这个夏天,博物馆正在成为人们夜生活的新地标,在炎炎夏日中为观众开启一场美好的“博物馆奇妙夜”。

作者:杨菲菲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