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育新篇 纸端怀乡念
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着力探索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之路。2024年7月18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农艺工程系“科教兴黔·情系‘三农’”青春长征志愿服务队,深入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香纸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和宣传保护活动。
图为非遗传承人胡宗亮与志愿者合影
时间,见证了非遗的命运沉浮。非遗传承人胡宗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技艺传承,是其家族第八代古法造纸传承人,怀着对传统造纸工艺的深厚热爱与坚守,致力于将这一珍贵的技艺传承下去。他向志愿者们耐心细致地介绍造纸方法,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到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
图为胡宗亮造纸作坊题词
图为非遗传承人对志愿者讲解造纸材料
图为非遗传承人向志愿者介绍造纸工坊
通过非遗传承人的详细讲解,志愿者们了解到造纸技术的全过程极为繁复,从采伐原材料开始,经过腌泡、蒸煮、碾压、发酵、制浆、抄纸、压榨、晒制,到最后的包装,整整 72 道工序,每一道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准的操作和足够的耐心,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纸张的质量。
志愿者们跟随胡宗亮先生来到了他的家中,看见木桌上陈列着许多精美的成品纸和一系列令人赞叹的衍生产品。纸灯笼散发着温馨的光芒,纸伞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更是为这一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胡宗亮先生在皮纸的基础上研发了花草纸,即用花瓣、树叶嵌入皮纸纸浆,等纸浆晾晒干后,花瓣、树叶就与纸浆融合成为一张完整有趣的新纸张,常被用来制作纸伞、灯盏等文创产品。此外,志愿者们还了解到古法造纸技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标志着该技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保护。
图为花草纸作品展示
“香纸”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里,每一片纸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匠人的坚守;在这里,古老的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里,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纸”的飞跃,焕然一新
走进水东香纸艺术博物馆,静卧山水间,古朴典雅,它犹如一卷缓缓展开的史册,将古老的传说与现代文明交织。在方聪创办的中国首座纸浆雕塑主题博物馆——水东香纸艺术博物馆里,一幅幅类似青铜质地的人物、动物雕像、抽象派仿古石雕壁画、立体逼真的村寨浮雕装饰画……将香纸沟传承了600多年的国家非遗古法造纸技艺与雕塑相结合,巧妙地利用原始纸浆的天然色彩、粗糙的表面肌理以及纸浆的可塑造性创作纸浆雕塑画,让香纸沟传承数百年的古法造纸文化以艺术作品的方式展现出另外一种美。
图为纸雕动物
图为纸雕人物画
图为绘画作品
造纸非遗,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在陕西省考察调研时所提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造纸工艺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冲击下,这一古老技艺正面临着传承困境。让我们共同关注和支持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造纸非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闪耀光芒,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更多的色彩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