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之美|构建全要素支撑的服务体系
泥土,是大地的肌肤,是自然的礼物。在它的怀抱中,万物生长,繁衍不息。在黔东南州黄平县,就有这样一种以泥土为载体的古老吹奏乐器,它们形态各异,吹出的声音响亮,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2023年11月23日,《贵州教育大讲堂》“劳动教育之美”栏目组走进黔东南州黄平县,为你揭秘“可以吹响的小动物”。
“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能吹响’的小动物时,感觉到很好奇。经过慢慢地接触之后,我逐渐喜欢上了制作过程。看着自己独立完成的泥哨,让我有一种非常大的成就感。”黄平县新州镇第三小学学习泥哨制作的学生冉笛韵说。
黄平泥哨,是流行于黄平一带的苗族民间工艺品,是中国泥哨的一个民间流派分支。最早是由苗族泥塑艺人吴国清在传统泥俑、陶俑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小型彩塑泥捏,是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生活的结晶,寄托着苗族人民的理想愿望、喜怒哀乐、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在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的第三小学,每到周四下午,都有许多同学在苗族泥哨传承工作室跟着泥哨传承人学习泥哨制作技艺。
黄平县依托当地特色文化、非遗,在服务型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切实发挥人才队伍的引领作用,建立了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在传承“黄平泥哨”技艺和文化的过程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邀请非遗传承人陈应魁、王登书、吴寿安等大师通过“走课”的形式,把黄平苗族泥哨制作记忆带进校园。同时还在学校老师中培养非遗传承人才,成立了苗族泥哨传承工作室,配置学习、制作泥哨的材料、工具。
除了黄平泥哨,栏目组还发现在黄平县的旧州中学,同学们在苗族刺绣实训室、泥哨实训室认真钻研,跟着苗绣老师一针一线学习刺绣,跟着泥哨教师学习泥哨不同造型的捏造手法;黄平民族中学更是将传统民族歌曲和舞蹈融入大课间活动,学生在音乐和舞蹈中放松身心,领会不一样的特色民族文化;在新州镇第一小学植物染的课堂上出现了一种不一样的鸡蛋,鸡蛋外壳上“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形状,将它们煮熟后鸡蛋愈加美观,也让人多增添了几分想品尝的欲望。
黄平县用黄平非遗唤醒了同学们的民族自信,为孩子们的成长抹上了本土文化的底色,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五育”全面发展。2023年12月28日20:10分,《贵州教育大讲堂》第33期“劳动教育之美”,第四篇章“服务之美”将为你详细解读贵州教育系统坚持高要求,构建全要素支撑的服务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服务之美!
本期节目详细内容可收看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6频道)、贵州教育大讲堂抖音号(62627002718)、贵州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贵州教育发布抖音号(2002104792)、学习强国、动静APP教育板块、动静APP直播板块、动静贵州微信公众号、动静贵州视频号、贵州广电网络频道首页“看电视”和“一周回看”专区、G+TV(移动高清机顶盒/电信天翼高清机顶盒/联通超清机顶盒)、贵州省教育厅门户网站等,收看本期《贵州教育大讲堂》“劳动教育之美”节目,小编带你走进黔东南州黄平县,看“可以吹响的小动物”到底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