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推普周】语通民族情,共筑文化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志愿讲解员选拔活动举行
1998年起,国务院将每年9月第三周确定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今年是第27届,宣传主题为“ 加大推普力度,筑牢强国语言基石 ”。
本届推普周系列活动要求,要将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与文旅推广宣传教育相结合。
9月27日,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携手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在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成功举办了“语通民族情,共筑文化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志愿讲解员选拔” 活动。
来自全省各行业的语言文字爱好者,积极报名参加选拔,28名选手成功晋级决赛。
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贺石东、郭豐毓、候晓倩、陈芒、沈薇薇荣获一等奖,王云涧飞、何雨洁、刘效伶、丁媛、李美霖、沈松钦、袁媛、马俊江、李思、刘佳佳荣获二等奖,向上游、田慧、吴莘冉、张喜莲、王仕运、覃艳琳、苏丽、王银、蒲林芮、司静蕾、赵璨、赵厚红、李思彤荣获三等奖。
选手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表达,用标准、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贵州民族文化的视听盛宴。
屯堡文化:汉文化的“活化石”
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一部分,所演剧目均取材于传统战争故事,角色多为武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勇、仁、义”的精神。傩面,在安顺地戏中被称为“脸子”,“脸”就是面具,“子”就是人物,一面脸子就是一个历史演义中的人物,脸子形象生动的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特征。
苗族铜鼓: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在贵州,铜鼓是苗族文化的乐器,也是一个苗族部落的圣物和图腾。它原是一种打击乐器,后又演化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铜鼓的装饰花纹,主要是太阳纹为主。铜鼓制作工艺考究,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铜鼓的外观以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结构组成,浑然一体。铜鼓有大有小、轻重不一。
苗族背扇:母亲背上的摇篮
背扇,又称“背儿带”,是苗族妇女在赶集或劳作之时背负婴儿的带子。一条小小的背扇,背起了苗族母亲对子女的疼惜、爱护与期望。背起了厚重的苗族历史,还解锁了民族文化密码。在苗族同胞不断迁徙的过程中,背起了一代代苗族人和一个古老民族的明天。
苗族酸汤:舌尖上的极致体验
苗族酸汤,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苗族酸汤分为白酸汤和红酸汤两大类。白酸汤,色泽乳白,清新爽口,其制作过程需要精细的温控和时间的沉淀,是米汤与面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自然发酵的杰作。红酸汤,则以其鲜艳的色泽和酸辣可口的味道著称,它是由小西红柿、红辣椒等食材经过精心调配和发酵而成,色泽鲜红,令人垂涎欲滴。
侗族大歌:清泉般闪光的音乐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 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苗族刺绣:缕云裁月巧夺天工
据传,苗族女首领兰娟在带领族人迁移时,想到了用彩线将经过的山川河流绣在衣服上。例如,绣上条纹黄线符号代表黄河,条纹蓝线符号代表长江。当他们翻山越岭时,原本单调的黑布衫变得五彩斑斓。因此,苗族刺绣被誉为“穿着的图腾”和“无字的史书”。
水族文字: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水书,是水族的古老文字,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族的百科全书“。水族人民丧葬、祭祀、婚嫁、营建、出行、占卜、生产,均由水书先生从水书中查找出依据,然后严格按照其制约行事,并由此形成水书习俗。水书先生与水书的结合是传承水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水书的字体古朴神秘,充满了奇幻的色彩,是研究水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小小的舞台,不足以完整展现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正是这样一方小小的舞台,却成为了全省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爱好者与贵州民族文化传承者弘扬者交流互鉴、融合创新的平台。
通过志愿讲解员的精彩讲述,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贵州各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音乐舞蹈、人文气息之美,让更多的人认识贵州、走进贵州、爱上贵州。
近十年来,我省推普工作成效显著:全省普通话普及率已达80.78%,建设国家级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1个,培训培养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3000余名,建设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点85个,共为近300万考生提供了测试服务,年均测试量逾30万人次,基本实现了“应测必测”“愿测即测”的工作目标。
由此,省普测中心向社会发出呼吁:
一是以推广宣传为媒,促进交流加强融合。充分利用推普周这一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推普力度,打造我省语言文字交流品牌。
二是以语言教育之举,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切实提升广大师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与应用能力。把握“通用性与多样性”的思路,努力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三是以增强服务之能,满足需求推动传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语言文字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建设好语言志愿者队伍,为全省“四大文化工程”建设贡献“语言之力”。
颁奖仪式现场,来自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表演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四时五方 华实竞美》《活着》《复兴颂》《如愿》《青春中国》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展现了“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的青春力量!
本文转载自《贵州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