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凤亭:传承红色基因 书写“老区”新篇

黔南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 | 2021-07-30 11:11

夏日里的罗甸县凤亭乡,满目苍翠。在乡政府所在地,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树荫下,坐落着一间灰墙红窗的瓦房,这里便是中共蛮瓦支部旧址。里面陈列的老物件,布置的老场景,诉说着革命老区先辈们的艰苦与不易。这个面积不大的屋子里,复刻了这个贵州早期中共地下党支部的历史。

图片红色足迹百年传承采访组罗甸蛮瓦支部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岁月。1929年,邓小平领导广西百色起义,成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作为“右江”的红水河,在这场轰轰烈烈斗争中,掀起了一场红色风暴。

图片罗甸蛮瓦支部

1931年,中共广西右江地区党委及红军21师党委决定将革命根据地向北扩展,作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后盾,在广西天峨和贵州罗甸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不久,在天峨成立了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

图片罗甸蛮瓦支部

1932年9月,边区党委决定在罗甸的蛮瓦成立中共蛮瓦支部。黄举平任支部书记,黄伯尧、黄衡球任支部委员。此后一段时期内,中共黔桂边委、边革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罗甸,并以罗甸蛮瓦为据点,领导黔桂边区积极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活动,有力地发展了巩固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政权。

图片罗甸蛮瓦支部

蛮瓦支部在黔桂两省开展的革命工作,影响了罗甸县红水河边的十八个乡镇(没有合并前),有力地打击了罗甸的反动势力,支援了百色地区的革命斗争。

图片罗甸蛮瓦支部

“蛮瓦支部作为中共黔桂边委在贵州建立的早期中共地下党支部,在领导黔桂边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曾有过不可低估的作用。为后来发生在麻山地区的各族人民反抗国民党暴政的斗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凤亭乡党委书记高少波说,多年来,罗甸人民传承这份红色基因,积极建设自己的家园。

图片向当地负责人了解情况

老一辈革命先驱种下的精神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经过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锻造成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这个边远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居的革命老区,于2019年与全县、全州一道,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摘帽。

沿着整洁的街道,记者来到79岁村民黄兴寿家,这是一栋两层楼房。二楼房间里,电视机里正在播放电视剧《雄关漫道》。老人说:“因为我的父亲,我喜欢看这类电视剧。”

图片向当地老人人了解情况

黄兴寿老人的父亲,名叫黄天佑,是百色起义后,转到罗甸来的“广西兵”。“父亲常常说,这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循着久远的记忆,老人讲起父亲的故事。

“我父亲军校毕业的,枪打得准,还会拳脚功夫。当年,他们有7个广西兵从百色来到贵州,有几个在望谟建民间兵工厂,我父亲和另外一个叫武少海的则到罗甸边阳做糕点卖。后来被蛮瓦的地方势力头目陈秀卿请来当武师。”老人说,那个时候,经常有广西兵秘密到我家里,关起门商量事情。

“至今也不知道父亲是干什么的,以前曾听他对另外的广西兵说,‘不要忘了我们是来做什么的’。”老人说,那个时候觉得父亲很神秘,很威严。“可惜他不能看到今天蛮瓦的变化,不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了。”

“现在的蛮瓦,变化可是太大了。”黄兴寿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专学历的他是乡里学问最高的人,如今,凤亭出了很多大学生,房子越建越高,道路越修越宽。

“不仅家乡建设好,乡风也文明,道路干干净净,出门不锁门,晾衣服不收都没关系。”说起今天的日子,老人感慨万千。

今天的凤亭,早已旧貌换新颜。

盛夏时节,百果飘香,国光村拉王坡的百香果基地里,村民们正在有序的采摘百香果。“今天是第一天尝试计件支付工资,从早上到下午三点,已经收了3000多斤果子了。”国光村副支书吴开兵说,有的村民,一天能采10袋,每袋50斤,按每斤4毛钱算,一天能挣200块左右的工资。

扛着第7袋百香果走过来的村民王小机,还没聊上两句,便急匆匆离去,她要赶在天黑前再采些果子。

百香果是凤亭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标准最高的农业产业。

大山深处的凤亭乡,森林植被好,山地土层深厚,营养物质丰富,加上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地理气候条件,种植的百香果风味独特,糖度格外高。

“凤亭乡是农业产业开发的处女地,在百香果之前,没有发展过像样的规模产业,土壤非常肥沃。”高少波说,百香果挂果周期长、用工量大,经济效益高,带动力强。为推进百香果产业的发展,凤亭乡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的种植管理模式,从福建引进漫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百香果产业进行育苗、加工和收购,实现“村社合一”的实体化营运。

“一级果每公斤8元,二级果3元,通过线上发往全国各地,三级果和次果做加工,有多少收多少。” 漫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国龙说,凤亭的百香果品质非常好,糖度可以达到23。

正是品质好、口感好,藏在深山里的凤亭百香果品牌已经飞出了罗甸。

目前,全乡百香果种植面积7200亩,涉及交吾等9个村,带动1200人就业,通过“村社合一”模式,由合作社领办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走出了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成为凤亭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我们正在打造‘红色蛮瓦,活力凤亭’。”高少波说,利用“避寒圣地、长寿罗甸”品牌的影响力,结合凤亭暖冬气候条件、湖滨山水风光和原生态优势,打造“红色教育+休闲垂钓+乡村旅游”的红色旅游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   者:刘雪红 蒙帮婉 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