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动静丨刘长焕:中华文化与酒的深度交融
刘长焕,贵州籍著名学者,不仅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国学经典、阳明心学等传道授业解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更在酒文化的探索与传承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大国酱香酒赋》,如同一曲跨越红色文化、夜郎文化与酒文化三重奏的交响乐,让人们在品味佳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怀。
图为7月28日,刘长焕在贵阳东山寺讲学。 武敏摄
红色文化:酒香中的革命精神
提及红色文化,人们总会联想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刘长焕在《大国酱香酒赋》中,以酒为媒,巧妙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让人在酒香中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与不屈。“君不见红旗一卷无奔北,谁信探珠须赤水?尚想戎衣革命初,夜渡冰河斫云垒。”这几句诗,不仅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更通过“赤水”这一地理名词,将地方风物与革命精神紧密相连。酒,在这里不仅是地方特产,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缅怀与致敬。
图为贵州仁怀茅台镇国酒博物馆里的四渡赤水红军雕塑,当地百姓用酒迎接红军,为红军疗伤。
在刘长焕的笔下,酒不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精神的寄托。他通过诗歌的形式,让人们在品味酱香酒的同时,能够联想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的革命先烈,从而激发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这种将红色文化与酒文化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无疑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夜郎文化:酒香里的历史回响
“君不见高山万仞连苍旻,愿得风吹到夜郎。”这句诗,不仅展现了刘长焕对夜郎文化的深厚情感,也巧妙地将夜郎文化与酒文化相融合。夜郎,这个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古老国度,其文化之深厚、历史之悠久,令人叹为观止。而酒,作为夜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6月20日在贵州省举办的“多彩贵州·神秘夜郎——夜郎文化与文旅融汇研讨会”,著名学者熊宗仁对夜郎文化与酒旅融合进行阐述。
刘长焕在《大国酱香酒赋》中引用夜郎文化,不仅是对这一古老文明的致敬,更是希望通过酒这一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夜郎文化。他笔下的酒,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度,让我们在品味酱香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夜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与夜郎文化之间也有着不解之缘。李白的诗篇中多次提及夜郎,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不仅体现了李白对夜郎的向往与好奇,也为我们了解夜郎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刘长焕在创作中巧妙地将李白与夜郎文化相结合,使得《大国酱香酒赋》更加丰富多彩、意蕴深远。
国学与酒文化:公益传播惠及后人
作为贵州人,刘长焕对贵州的酒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他写贵州酒文化并非出于商业目的,而是纯粹的公益行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酒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2007相继发表于《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茅台赋》,更是将贵州酒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让全球读者都能感受到这份来自东方的醇香与魅力。
据了解,刘长焕以赋宣传贵州文化,他还创造发表了《贵州赋》《金州赋》等作品,其中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贵州赋》,发行了3万多册。《茅台赋》曾获全国辞赋大赛二等奖,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张继先生精心创作后收藏于茅台酒厂博物馆。
刘长焕热心公益、身体力行,他四处公益讲学,担任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住持以及“中将书院”等多家书院院长职务,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培养更多的国学人才和传承者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石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