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丨叶辛《云山万里满眼春》——温暖的火塘,怀旧的记忆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茅台之声 | 2021-05-05 20:40

九味书屋丨叶辛《云山万里满眼春》——温暖的火塘,怀旧的记忆

九味书屋丨叶辛《云山万里满眼春》——温暖的火塘,怀旧的记忆

00:00 / -

     

        温暖的火塘 

电视上又在播放精准扶贫、移民搬迁的新闻了。上海电视台在播放,贵州电视台在播放,中央电视台也在播放。新闻中彝族的、仡佬族的、哈尼族的、毛南族的老乡搬进了一套套新居。脸色红润的老人露出欣慰、感激的笑容,男女娃娃在新房内外欢蹦乱跳,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在这些新居画面中寻找——特别是镜头拍摄到新居的客厅时,我的目光搜寻得更专注。 

寻找什么呢? 

火塘。在我半个世纪和西南几省的少数民族交往中,尤其是在和贵州的各民族老乡交往之中,只要走进他们的家中,无论走进的是茅草房、土木结构房、砖砌的房屋,还是吊脚木楼、竹楼或近些年来新盖的平房,总会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家中的火塘边入座。火塘所在的那间屋,往往就是各族老乡会客的场所和地点, 或者说是客厅。 

屋里燃起了火,无论烧的是木炭、煤、木头或树墩,总会有一股温暖的气息。喝茶在这个地方,摆龙门阵在这个地方,喝酒吃饭经常也在这个地方。当然,商量事情,做一个啥子决定,也在这个地方。

火塘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无数深刻的画面。打田栽秧季节,我的双脚站在稀泥巴田中,和老乡一起敷田埂。春寒风冷,天一旦落下雨来,浑身冻得直哆嗦,老农就会说:“下雨了,去火塘边歇一下。” 

我就会跟着老农,走进他家中去,躲一阵雨。只见老农走进火塘边,拿棍子在火塘里稍许拨弄几下,火堆就燃起来了,屋里当即会有一股温暖的气息弥散开来。这时候,擦干了手脚的我,就会觉得暖乎乎的,这种氛围真是一种享受。老农的家人会及时地送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水,喝一口,噢——那真是沁人心脾的清香。这茶虽是农家自采自挼的,可分明带着泥土山野里特有的气息。往往等到雨停了,还不愿意离开火塘。 

哦,没有在山寨生活中劳动过的人,是很难有我这种感受的。秋冬之交,老乡之间往往会互相询问:升起火没得? 天天要吃饭,灶上总有火。老乡这个时节打听的,就是讲的火塘里烧起了火没有。一旦烧起了火,火种总是埋在火塘的灰堆里,需要添柴、添煤、添炭烧火时,拨弄几下,呼呼吹几口,明旺旺的火焰就烧起来了。

初次见到火塘,看到屋子中央的一堆灰烬,有的用铁皮镶成四方形,有的就是用砖围一圈,我当时会嫌脏、会觉得不以为然。后来和各族乡亲打交道多了,特别是听苗族老农指着火塘的灰堆对我说:你不要嫌脏,看嘛,柴火啊,煤炭啊,都被火烧过了,这灰还会脏吗? 往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时间长了逐渐就对各族老乡家的火塘有了一份说不出的亲切感。 

半个世纪来,不晓得有多少次,坐在火塘边,和苗族喝过米酒,和彝族老乡边摆龙门阵边在火塘里烤洋芋吃,和毛南族老乡烤过鸭肉片吃,更多的,是和各族的老乡团团围坐在火塘边,摆古,听他们讲述各自民族的历史和传说,听他们讲述各自祖先迁徙的故事,听他们讲述自家辛酸的命运和坎坷。 

正是在一个个数不清的火塘边,我了解着他们,熟悉了他们,并把他们给我讲述的好些事情、人物和细节都记在自己的小本本上。随着年岁的增长,有时翻阅这些粗糙简陋的小本本上记下的内容,陡地察觉,竟然还有那么多有趣味的东西没被写进书里,不由得感觉惋惜。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一次次地走进布依族老农家,探望土家族、 水族、侗族的老朋友,我发现火塘在各族农家的屋头,逐渐起了一点变化,直接在地上挖一个坑,堆满了灰的火塘,看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铁炉子,后来又在铁炉子上架一块四四方方桌面式的铁板,冬腊月间,一碗碗菜肴就放在铁板上,汤锅架在铁板中央。尤其是他们喜食的酸汤鱼火锅更是热气腾腾的放置在中央。 

近十年来,又推出了通电的铁炉子,既能散发热量,也能炒菜熬汤煮茶,直接代替了原先那种火塘。可我仍然会情不自禁怀念传统的、带点原始风情的火塘,怀念和各族老乡团团地围在火塘边谈笑风生的氛围,怀念我曾经在乡间待过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