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转播
您好听众朋友,我是任志宏。欢迎您收听“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节目”清明篇。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宛如古人留下的一则寓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2006年,清明节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人看来,清明并非仅仅指清明节当天,而是一个节令周期。人们更喜欢用清明时节来表述这个独特的节令。当桃花荼蘼,杏花当红,梨花正盛,当青青野草蓬勃而生,河畔垂柳稚嫩的小芽儿渐渐化作朦胧的新绿,当逝去的亲人被春天召唤着频频入梦……清明到了。
此时大地回春,春花争艳,一年一度地为人们开启了一个感知人间草木、倾听生命欢歌的新世界。古老的农耕古国,历来对清明格外重视,相应的民间习俗也非常丰富。秦代以来,墓祭成为清明期间不可或缺的礼仪和民俗活动。通过添土除草,打扫修理墓地,中国人与先人保持着和谐关系。在唐宋时期,清明祭扫形成礼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的拜祖大典、陕西省黄陵县祭拜的轩辕黄帝,还是民间普通人家的祭扫,又多了些文化气象。百姓人家或献芬芳花束,或植嫩绿柳条,或捧读先人遗留的家书,聆听先辈慈音,追忆先贤旧影;有些家庭还会开展家庭追思、网上祭扫、集体公祭,思故、念亲,温习祖上训示,如先人尚在面前。
从释怀寄情、哀而不伤的墓祭,到“游子寻春半出城”的踏青,无不体现着乐观豁达的中国人面对生命轮回时阴阳和谐的文化传统。因此,清明是宁静的,也是喧闹的,是深沉的,也是热烈的,它更像是一个洋溢着人间烟火气息的祥和节日。仿佛就是为了让人们暂离忙碌与奔波,在清明时节与念念不忘的故人、身边珍爱的亲人、遥相致意的友人相聚、诉说,或者携手踏青,又或者默默相对共享片刻安宁。清明,是团聚的时刻,不分天上人间。
提到清明,自然会想到《清明上河图》。这幅杰作为千余年后的人们留下了清明时节日常生活百态精准而详尽的记录。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施立学:
《清明上河图》有684个人物、95匹牲畜、122座房屋、29艘船、20多家店铺、15辆车、8顶轿子……一幅画卷,全长超过五米,山川河流、建筑风物、市井生活等尽收其中。面对这幅古典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观者仿佛走进画中,成为汴河虹桥上的一员,沐浴在千年前的春风里,与忙碌而欢悦的宋人,在清明时节一同踏歌而行。
面对《清明上河图》,仿佛正在实现一次真正的穿越,穿越到一千多年前北宋汴京的清明时节。那些人物原来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啊,具体而生动地活在画中。你看那门庭若市的正店大酒楼,与今日城中的老字号何其相似;你看那临街的小小商号,与今日胡同中的精致小店别无二致;你看那郊外赏花、饮茶的人们,与今日休闲游憩于美丽乡村中的人并无不同;你看那勾栏瓦舍中艺人的表演和观众的痴迷,与今日会馆里戏台上下的人竟有着相似的表情……这幅巨作就是这样带着后来者穿越古今,将宋代的人间烟火和城市温度一点一滴地展现,同时也一点一滴地启发观者去理解,文明是一代代人在精神历练中赓续,文脉是一代代人在抱朴守拙中传承。也许真的要感谢连生平履历都不曾留下的伟大的画家张择端,让此刻正在享受清明美好的人们,穿越千余年的时光,仍然可以看见一代代热爱生活的中国人在这个相同的日子里,带着相同的精神气质一路走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春景的描写,清明的典故与故事数不胜数,滋养着后人。
从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的人面桃花,到晏几道“万条千缕绿相迎”的春日盛景,人们感悟到“万株杨柳属流莺”的清明,不只是一首如浸如染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天地合著的一篇振聋发聩的寓言。
王羲之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以清丽的笔调写下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唐太宗把柳圈作为护身符和吉祥物,在清明时节赐予文武大臣。唐朝人插柳枝于门户,以避邪驱疫。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灵性,给人以佑生避邪的希望。
清明期间各地民俗活动异彩纷呈,而踏青、赏花则古今南北相同。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浪漫,滋养了它的子民在日常节令中不断发现美好的情致,也让清明这个看似平常的节气有了风雅。
在冯延巳笔下,清明是“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而通透豁达的东坡先生则在清明时节凝视着美艳不可方物的梨花感慨流光飞逝、人生苦短,娓娓道来地告诉世人“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清明节矣……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歌儿舞女,遍布园亭,抵暮而归”,让后人看到在一千多年前清明时节的美好景象。
北京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王娟:
清明时节,中国各个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和各式各样的讲究。清明节这天,女孩们要结伴外出游春,参与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户外活动。“清明”的桑间野外,花红柳绿,芳草如茵,士女们艳装浓饰,歌声笑语,连绵不绝。此外,因为历史上有晋文公曾有折柳枝以寄托哀思之举,也为后人留下了清明时节插柳、戴柳的传统。民间认为,柳树本身有驱邪祛病的功效,到了唐宋时期,插柳戴柳就变成了一种流传极其广泛的习俗,很多文人留下了对清明时节“家家杨柳插门”的记录。
岁岁有今朝,年年有清明。
岁月轮回,遂有光阴递嬗;万物兴替,遂有生命不息。
这或许正是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清明这个古老节气以及清明节这个特别的节日蕴含的人生哲学。清明节包含的传统文化之美,正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个中国人心中,堪称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纽带,同时也让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跟随时代变迁完成新陈代谢。清明,是中国人厚植心中的一片绿,也是对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美好祝愿。
听众朋友,您刚才听到的是专题节目《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清明篇。
本节目指导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
主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
承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感谢您的收听!
《乡愁》
作者:余光中
诵读:周扬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过节》
作者:叶圣陶
诵读:艾宝良
逢到节令,我们遵照老例祭祖先。苏州人把祭祖先特称为“过节”,别地方人买一些酒菜,大家在节日吃喝一顿,叫做“过节”;苏州人对于这两个字似乎没有这样用法。
过节以前,母亲早已把纸锭折好了。纸锭的原料是锡箔,是绍兴地方的特产。前几年我到绍兴,在一个土山上小立,只听得密集的市屋间传出达达的声音,互相应答,就是在那里打锡箔。
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方桌子仅有一只,只得用小圆桌凑数。本来是三面设坐位的,因为椅子不够,就改为只设一面。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支香搁在炉口就算。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好在母亲并不拘于成规,对于这一切马虎不曾表示过不满。但是我知道,如果就此废止过节,一定会引起她的不快。所以我从没有说起废止过节。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在满坐的祖先中间,记忆得最真切的是父亲与叔父,因为他们过世最后。但是我不能想象他们与十几位祖先挤坐在两把椅子上举杯喝酒举筷吃菜的情状。又有一个十一岁上过世的妹妹,今年该三十八了,母亲每次给她特设一盘水果,我也不能想象她剥橘皮吐桃核的情状。
从前父亲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新教育的推行与时代的转变把古传的精灵信仰打破,把儒家的报本返始的观念看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如在”即“如”不起来,“临事”自不能装模作样地虚“敬”,只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例行故事:这原是必然的。
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干的事,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们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象的,好比我不能想象父亲叔父会到来参加这家族的宴飧一样。从这一点想,虽然逢时过节,对于孩子大概不至于有害吧。
《清明》
作者:丰子恺
诵读:郑博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
船里烧出来的饭莱,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
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荡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
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