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雷村
人杰地灵水族明珠——怎雷
“怎雷”即水语,意为岩脚下的寨子之意。其历史据寨中长者介绍推断,有300余年之久。
由于地方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缓慢,没有详细的历史资料记录,没有家谱等地方文史资料记载,故怎雷的历史,我们只有从田野调查和寨中长老口述家族发展情况进行推断。
从现存建造时间较早的建筑及其风格、样式、工艺、朽腐程度等推断,怎雷古建筑群的修建时代最早的应为清中期。
2001年11月,在修建怎雷寨公共设施时,出土一批古钱币,数量约300余枚。其中有宋仁宗皇宋通宝,清康熙后历朝通宝,太平天国钱币,民国湖南、四川等省造铜币。可见,这里的兴旺发达当在清中期以后。
怎雷水族寨的墓地里,葬于清代的墓葬有数十座。其中有汉文字墓碑的十多座,时间最早的是韦氏墓,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葬于嘉庆十七年(1812)。立有水族文字碑的墓1座,时间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水书记载死者生卒年月。由此来看,怎雷寨的历史可上朔到清中期乾隆年间,距今约300年左右。
村志族谱
韦梁氏族谱,梁氏初始是韦公收的一个义子,韦梁氏有一个族规,因为家族人太多,居住的地方也远,必须有一个家规互相约束,互相尊重。族规总共有12条,族人要共同遵守这个族规。韦梁氏支系宗族字辈依次为:鸿、应、登、湖、庭、国、学、仕、启、文、祖、宗、恩、泽、厚、广、大、发、英、雄。韦氏祖先早期迁于河南省至江西广西贵州三都水东,后期再迁入都江怎雷、风柳、里基、里听、羊福孔荣。
自然环境
怎雷村坐落在半山坡中,上为陡峭的山崖,下为层层梯田,左右均为深浅不一的沟壑。水文情况林间多处地下泉水汇成小溪,顺山势流入山脚的排长河汇入都柳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地质为杨子准地台中的江南台隆与上扬子台褶相接触地带。属中低山峡谷地貌。植被为常绿阔叶混交林,森林覆盖面积约为60%。名木古树30余株,其中少许古树已为千年,尚有一种奇特的草本植物,当地人称“风流草”,每当有青年男女在旁边唱情歌时,草叶似有灵性就会互相摆动拥抱,十分有趣,平添了村寨的韵味与秀色。野生动物种类多,主要有白鹇、红腹锦鸡、啄木鸟、夜鹰、班羚、班林猫、果子狸、竹鼠、野猪、红腹松鼠、穿山甲等。
风景名胜
传统建筑物多为单体两层建筑,少者为三层。民居建筑依山而建,均不在一个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建筑空间。建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杆栏”建筑,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歇山青瓦顶木构建筑。“杆栏”建筑,上、下两层立柱互补连通,修建时,先建底层作为平台即柜架结构,再在上面建房;这种工艺与其它木结构建筑比较相对稳固。“杆栏式”建筑,主要为穿斗式歇山青瓦顶木构建筑,也有穿斗抬梁混合式的。这类建筑,部分柱子上下相通。怎雷古建筑群,不论“杆栏”建筑,还是“杆栏式”建筑,通常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周围无栏杆及走廊,梢间置楼梯,整栋建筑只有一小窗及两道门对外。从使用功能看,明间为公共活动场所,是主人家接待客人、举行各种家庭活动的唯一地方。正面设对开门,门一侧设一高约50厘米、宽70厘米的简易窗,窗下设置织布机。正中壁上设神龛,为祭祖等民俗活动场所。中间偏右置火超,其设置方法一般为:在平台上开设一宽约1米左右的正方形口,下设“U”型板,内填泥土,在泥土上设石块砌成的方形火塘,直径约50厘米。火塘周围用石块框护,使其与木板隔开。梢间为卧室,一般设三室四间卧室。底层设置有石碓间,杂物间及猪、牛圈等。楼梯设在房屋一侧,因地势而定左右,从底层上楼,开小门直进明间,楼梯上安置盖板,形成两道安全防护门,可防野兽及盗窃者的侵入。怎雷水族传统民居建筑,依山势而建,坐东向西、南北延伸,气势壮观。这类建筑对朝向非常讲究,都要请“水书先生”(即懂水族文字的人)进行实地考察后,才能确定具体位置,建房前也要由“水书先生”择吉日动土建房。为此,全寨的民居建筑朝向基本一致。在建造技术与工艺上,主要是师傅带徒弟方式,代代相传,无任何图纸、模型可供参考和借鉴。一栋房屋的结构与形式,用料多少与长短,在何处挖眼何处作榫等全部木匠师傅的头脑中。正是这种传承方式,使得这一古老的建筑技艺保持相对稳定,也得以世代相传。
文物古迹
(1)古墓群:古墓群位于怎雷村下寨,葬于清代的墓葬有数十座。其中有汉文字墓碑的十多座,时间最早的是韦氏墓,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葬于嘉庆十七年(1812)。立有水族文字碑的墓1座,时间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水书记载死者生卒年月。
(2)韦刚恒宅:韦刚恒宅位于都江镇怎雷村上寨,是一处清代水族传统民居建筑,始建年代查无记载,但是据房主口述家族史至今为6代人居住,按每代人20年推算约100年左右,即清代,具体时期待考。坐东朝西。全木结构,穿斗抬梁混合,歇山青瓦顶一楼一底房,楼梯设在顺山面一侧。楼上为人居场所,楼下为石碓、杂物间及猪、牛圈等。平面布局“三间两夏”,通面阔12.5米,进深6.4米,底层高1.96米,二层高4.82米。建造工艺是先建底层作为平台,再与其上建二层楼房,上下层立柱互不连通,周围不设走廊、阳台。该宅样式、结构等保持了我国南方古越人“杆栏”建筑遗风,弥足珍贵,不失为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见证,屋檐下设吊瓜,在屋顶用青瓦堆砌成宝顶。
(3)韦锦前宅:韦锦前宅位于都江镇怎雷村上寨,为一处清代水族传统建筑。始建年代查无记载,但是据房主口述家族史至今为6代人居住,按每代人20年推算约100年左右,即清代,具体时期待考。坐东朝西。全木结构,穿斗抬梁混合,歇山青瓦顶,一楼一底房,楼梯设在顺山面一侧。楼上为人居场所,楼下为石碓、杂物间及猪、牛圈等。平面布局“三间两夏”,通面阔13.84米,进深6.62米,底层高2.09米,二层高5.08米。建造工艺是先建底层作为平台,再与其上建二层楼房,上下层立柱互不连通,周围不设走廊、阳台。该宅样式、结构等保持了我国南方古越人“杆栏”建筑遗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在屋内设置牙桌,以供奉祖先,相当于汉族的神龛,如下图6所示。水族人崇拜自然,在住宅的建设中都会加入如鸟、竹子等元素,还会在住宅内挂刀具以辟邪,屋檐下设吊瓜,在屋顶用青瓦堆砌成宝顶。
村落风貌
怎雷村村落传统风貌保持情况良好,村寨上为陡峭的山崖,下为层层梯田,左右均为深浅不一的沟壑。周围古树成荫,竹林密布,云雾环绕,环境优美。怎雷村民居住在木质结构、屋顶盖青灰色瓦的传统建筑里,居住条件一般。山、林、梯田与青瓦覆盖的传统民居互为衬托,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村落选址
村落的形成背景是由于家族祖先从江西迁徙到独山,后迁居于此。
村落格局
村寨建设较为集中,近年来新建筑主要靠老寨周边而建,主要在上寨和中西面的冲子两侧,呈零星分布。户户紧靠,木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宏,独具特色,民族特色浓郁。村内的串组串户道路大部分已硬化,道路宽1.0-1.5米。现有排常河一条。 重要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分布情况:表演场、斗牛场、铜鼓坪分布于怎雷村寨居民区内。 该村村域山高坡陡,坡峰高耸入云,河沟深割削璧,坡与坡之间形成“V”形状,整个村庄分为四个自然村寨组成,村寨建设较为集中在半山腰。民居沿山体等高线布置,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寨前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寨后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云雾环绕,总体朝向为坐东向西,建设选址以南向坡为主,坡地建民居,平缓地带作为农耕使用。村寨依山就势,形成干栏式民居建筑与田园风光相互辉映的和谐生态景观。 重要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分布情况:表演场、斗牛场、铜鼓坪分布于怎雷村寨居民区内。 该村村域山高坡陡,坡峰高耸入云,河沟深割削璧,坡与坡之间形成“V”形状,整个村庄分为四个自然村寨组成,村寨建设较为集中在半山腰。民居沿山体等高线布置,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寨前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寨后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云雾环绕,总体朝向为坐东向西,建设选址以南向坡为主,坡地建民居,平缓地带作为农耕使用。村寨依山就势,形成干栏式民居建筑与田园风光相互辉映的和谐生态景观。
节庆活动
(1)端节: 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辞旧迎新,节期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节日里的水族同胞载歌载舞,相聚狂欢。至今仍以活态方式传承,与村落密切相关。
传承活动内容与形式:
1、祭祀祖先
2、赛马。
祭祀崇礼
自然崇拜对象有石神、古树神和井水神,一般是石神。水族认为,岩石坚硬无比,希望得到它的庇佑。拜石活动水语叫“拜缪”,时间选择在每月初一至十五,以水历五月初一至十五(即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最好。家家户户带上米酒,肉及花糯米饭等供品,在“缪”钱焚香烛祭祀,祈祷许愿之后,心中默念祈神心事,并以竹仆为占,以求征兆,许愿达成则另择吉日还愿,其仪式更为隆重,除家人外,还邀亲约友同往,其间在“缪”前栽两根“干朵”,长余丈,顶有木制的帽头,上中部以四根长约40厘米,宽约15厘米的木板镶成正方形木框固定于木直上,四周上书“长命富贵”“四季安康”等吉祥用语。二是古树神:水族认为,古树高大茂盛,可以得到它庇佑丁财两旺。三是井水神,水族认为,井水源源不断,可以得到它庇佑财源滚滚。
婚丧嫁娶
(1)婚姻:水族人结婚一般要经过:相识、定情、提亲、定亲和迎娶、回门几个过程。水族青年男女的相识不是通过媒人,而是通过对歌的方式来相识的。水族婚礼举行时间一般在农闲时节,春节前后。至今仍以活态方式传承,与村落密切相关。传承活动内容与形式:相识、定情、提亲、定亲和迎娶、回门几个过程。
(2)丧葬:水族丧葬,分火葬、土葬两种形式,以土葬最为普遍。火葬是对不正常亡者而言,如刀枪、摔跌等亡者。其仪式分为3个阶段,即报丧、安葬、除服。亡者是男性的,入馆后即四处报丧;亡者为女性的,则通知外家人看后方能入馆。有“开控”(二次葬)习俗,水语叫“立控”。其内容有“家祭、宾祭”仪式,鞭炮声声,铁炮巨响,黄烟阵阵,唢呐声响,芦笙悠扬,人声鼎沸,十分壮观热闹。
特色文化
(1)水族铜鼓舞:水语叫“都岸”。多在祭典节庆及丧葬时演出。为男女集体群舞,保持着原始的圆圈式队形;人数不限,但需偶数。舞者随着鼓点快慢而变换舞步,时而屈肘蹲跳,时而旋转穿插,最后鼓点密集如雨,宣告结束,既壮观热烈,有典雅古朴。
(2)斗牛舞、斗角舞:水语叫“对归”或“都刀”,该舞一般由五把芦笙、五支莽筒伴奏。表演时,小芦笙前导领舞,有大中型芦笙、莽筒等。同时由二人佩戴“牛头”道具作半蹲式边斗边舞。舞蹈应着笙调的缓急展现各种舞姿,其动作幅度大,状如波涛,起伏翻卷,显示了水族人民热情奔放和粗犷豪爽的性格。
(3)水族芦笙舞:农历九月的水族年,是芦笙舞最活跃的日子。芦笙舞通常与铜鼓舞、斗角舞共同活动。芦笙队一般由5只高低音不同的芦笙和7只低音芒筒组成,男子在前边吹边舞,女子手持花手帕于后相随而舞。动作多模拟行船、骑马、射猎或水牛滚塘等,动作特点粗犷、慓悍;开胯、挺胸、全身剧烈抖动。
水族马尾绣
怎雷村有水族传统纺织、苗族理纱织布、水族理纱织布、水族马尾刺绣等。
水族马尾绣:水族马尾绣到底有多长的历史,书及相关资料都无记载,全靠聪明娴慧的水族妇女世代相传,才保留至今。在水族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成了最美丽动人的习俗。马尾绣钱包、香包精美的图案,巧夺天工的绣法,是馈赠亲友、家居装饰、收藏研究的佳品! 水族妇女从小就在长辈的精心传授下,学做刺绣和剪纸。剪纸的花样很多,主要用做刺绣。长期以来,水族妇女在刺绣工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们对各种事物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通过熟练的技巧反映在各种刺绣品上。用马尾线在背孩带和鞋子上刺绣制作十分细致的图案,是各地水族妇女的拿手活。 关于水族马尾绣的历史,相关资料上不见记载,但这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传统大节水族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有赛马的习俗,看来养马赛马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制作刺绣的艺术。在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成了美丽动人的习俗。可能主要是水族有养马赛马的习俗,马尾绣应运而生。其实,这种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刺绣方法,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
马尾绣还有另一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径只有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里却有铜饰。这又是体现马尾有价值的一个地方。
贵州省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是马尾绣的发祥地,那里的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成品远销海内外。板告村的女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一般十岁左右就可以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板告村的所有女性公民都精通马尾绣制作技艺,而且马尾绣已经成为该村的知名副业,成为该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地,人们把是否精通刺绣作为判断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她们这里的姑娘出嫁,母亲必须备一条马尾绣小儿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早日生儿育女。
水族妇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她们将自然万物和民俗事象经过想象加工后,反映在马尾绣工艺上,绣品上的花鸟虫鱼造型别致,颇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
美味美食
怎雷村的村民基本能自给自足,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许多美食,在农忙之际将鱼苗养放在稻田中,待到水稻丰收之时便可收获肥美的稻花鱼,配置当地特有的辣椒酸、笋酸、臭酸等烹饪成为一道鲜美的酸汤鱼,这也是过节时家家户户桌上一道美味菜肴。 炸蚂蚱也是这里的一道风味美食,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一道菜,竟可成为村民的盘中餐,蚂蚱其实来之不易,需要下田去捕捉,再将其晒干油炸,入口酥脆。 另外,土牛肉、土鸡、土鸭也是典型的菜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