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觉得“雨女无瓜”?贵州去年有29起因为这事而中毒
很多人喜欢吃蘑菇,因为蘑菇不但美味,营养价值和功效也很多。但每年也有不少人因喜爱野生蘑菇这样的美食而中毒,去年贵州就有29起。
6月18日,“2019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贵州省启动仪式后,相关专业人士提醒:野生蘑菇不能乱吃!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省份,森林植被丰富,每年夏秋季节是野生菌生长繁殖最多的时节。据有关资料记载,贵州的大型真菌有789种,毒菌67种。很多有毒蘑菇还尚未被发现和认识,也很难辨别,每年因误采误食野生毒菌引起的中毒事件频发,据统计,仅2011-2015年,贵州野生菌中毒155起,中毒681人,死亡54人。
比如下面这家人——
在兴义市人民医院的ICU病房里,年仅4岁的张显桩一直处于昏睡的状态。同在兴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病房的还有小显桩的爷爷、奶奶和父亲。他们都不同程度的有肝衰竭等症状,而造成这一家四口全部中毒的罪魁祸首,就是误吃了这种菌子!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蘑菇的品种有很多,甚至于有些蘑菇是我们无法叫出名字的。因为不同种类的蘑菇会有不同的营养价值以及口感上的不同,所以我们就会很难去分辨哪些蘑菇是对人体有益的,而又有哪些蘑菇是所谓的毒蘑菇。希望下面的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白毒鹅膏菌
又称白毒伞,学名为淡红鹅膏菌,纯白色。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後近平展,直径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离生,梢密,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内部实心或松软,菌托肥厚近苞状或浅杯状,菌环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
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类型为肝肾损害型,是致死率极高的毒蕈,一般食用后6~24小时出现不适,如头昏、乏力、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可能出现1-2天“假愈期”,随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昏迷、黄疸、无尿等症状,严重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灰花纹鹅膏菌
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3-6cm,幼时近卵圆形,开展后中部下凹而中央往往有一小凸起,暗灰色,中央近黑色,表面有比较明显的纤维状花纹。菌肉白色,稍薄。菌褶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菌柄细长,近圆柱形,长5-8cm,粗0.4-0.8cm,灰白色或灰褐色纤维状小鳞成花纹,基部色浅呈污白色。
外观上看,都和大家经常食用的茶树菇非常相似,但是这种菌类含有剧毒,食用少量便会出现中毒的症状,严重的可以致人死亡。
秋盔孢伞
别名秋生盔孢伞、秋生鳞耳,子实体小,夏秋季在针叶树腐木上成群或成丛生长,也经常出现在锯木厂的木屑堆上。
毒性近似毒鹅膏伞、白毒鹅膏菌。据记载含毒伞肽毒素(α-amanitin,β-amanitin)。中毒后出现头晕、头痛、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泻、发冷、舌头及手脚发麻或脱水、便血、鼻腔出血、黄胆、肝大、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瞳孔放大、严重者吐血、烦躁不安、谵语,病者多死于肝昏迷或休克。此种中毒死亡率比较高。
亚稀褶红菇
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子实体中等大。菌盖浅灰色至煤灰黑色,菌褶直生或近延生,浅黄白色,伤变红色,稍稀疏,不等长,厚而脆,不分叉,往往有横脉。由于与某些可食用菌极为相似,误食中毒发生率达70%以上,一般进食半小时左右发生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进行性加重,毒素有明显肌溶解作用,血生化检查:肌酸激酶急剧增高,病死率较高,中毒者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此外,有一种叫稀褶红菇的蘑菇和亚稀褶红菇长得很像,这种蘑菇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外形让人难以分辨,大家一定要注意。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也是鹅膏类剧毒菌,此菌极毒,菌体幼小的毒性更大。该菌含有毒肽和毒伞肽两大类毒素。中毒症状与白毒伞相似,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中毒死亡率极高,甚至100%。中毒者必须及时就诊,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
条盖盔孢伞
学名galerina sulciceps (berk.) boedijn,伞菌目丝膜菌科丝膜菌科下真菌。子实体小,菌盖边缘波状,具有可达顶部的明显沟条。菌盖直径1.5-4cm,光滑,膜质,韧,半球形至平展,中部稍下凹且具一小乳突,表面粘,黄褐色,浅茶褐色,干后暗红褐色至暗褐色。菌褶稀,直生至稍延生,带褐色,长短不一,老后褶间有横脉。
此种毒性强。可能含毒肽类毒素。中毒后发病慢、潜伏期长达6 小时以上,患者有针刺样疼痛和恶心,呕吐和腹泻。严重者在7-50多小时死亡。另外有腹部痉挛,眩晕、心悸、气短、局部麻木、神志丧失等症状。
狗尿苔
狗尿苔又称“致幻蘑菇”,中毒后一般无胃肠道反应。发病较快,主要表现为精神异常、跳舞唱歌、狂笑,产生幻视,有的昏睡或讲话困难。其毒素为光盖伞辛等。由于中毒后引起跳舞、大笑,故群众称做舞菌或笑菌。生长在粪上又名粪菌。
毒蝇伞
又称毒蝇鹅膏菌、蛤蟆菌·毒蝇蕈,英文俗称fly agaric或fly Amanita,是一种含有神经性毒害的担子菌门真菌,鹅膏菌属之一。该菌子实体较大。菌盖宽6-20cm。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菌褶纯白色,密,离生,不等长。菌肉白色,靠近盖表皮处红色。
误食后约6小时以内发病,产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牙关紧闭,头晕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状。
致命白毒伞
致命白毒伞外形与一些传统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类和毒肽类,在新鲜毒菇中毒素含量很高,50克左右的白毒伞菌体所含毒素便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白毒伞毒素对人体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
铅绿褶菇
铅绿褶菇毒性比致命白毒伞弱,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可能含少量类似白毒伞的毒素,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也有可能因误食而致命。
毒红菇
毒红菇味麻辣,有毒,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型中毒症状,一般发病快,病程短,除发生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外,严重者还出现面部肌肉抽搐,脉搏加速,体温上升或下降,有的可因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毒红菇与可食用的大红菇样子很像,一般人难以分辨。
红网牛肝菌
含胃肠道刺激物等毒素。中毒后主要出现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病症。据报导小白鼠试验有毒。与马尾松、疣皮桦、鹅耳枥、山毛榉、栎等树木形成菌根。
头套状鹿花菌
头套状鹿花菌学名为赭鹿花菌,吃进腹中一开始或许没有其他蘑菇那么致命,但日子久了,它会逐渐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可能是一种致癌物。
墨汁鬼伞
墨汁鬼伞与酒一起食用时是有毒的。征状包括有面红、反胃、呕吐及心跳紊乱,于食用后20分钟至2小时会出现。
秋日小圆帽
秋日小圆帽又名纹缘盔孢伞,世界各地气候温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表面看似光盖伞属的致幻真菌,事实上却含毒伞肽毒素,毒性很大。
窝柄黄乳菇
窝柄黄乳菇味苦辣,据记载有毒,四川群众反映有毒,黑龙江曾发生多人中毒,西藏产区视为毒菌,故不宜采食。该菌子实体含有橡胶物质,有可能利用来合成橡胶。与高山松、云杉、冷杉,落叶松等形成菌根。
食用野生菌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
没有吃过的尽量不要吃;
不认识的尽量不要吃;
没有把握的尽量不要吃。
食用野生菌的注意事项:
不要购买和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野生菌应炒熟炒透后再吃,最好每次只食用一种野生菌。如食用牛肝菌,最好先煮熟一下,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毒蘑菇中毒如何急救?
1.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注意孕妇切忌催吐;
3.洗胃,发现毒蘑菇中毒后应立即用大量高锰酸钾溶液反复洗胃,然后灌入解毒剂,以吸附胃内残留毒物。
4.排毒,导泻、灌肠、利尿、促进毒物排出。
5.补水,口服茶水或者糖盐水以补充水分,不能口服的输液,以防脱水。
6.护肝: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每日2次,以及应用大量维生素C保护肝脏,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注意: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如何辨别毒蘑菇?
一、观察
1.看生长地带: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出售常残留草梗、松针、栎树叶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出售时常带有泥土、污物及腐败树叶等。
2.看颜色:毒蘑菇菌盖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紫色的有剧毒。
3.看形状:无毒蘑菇菌盖较平滑,菌秆上无菌轮、下无菌托,菌秆短,不易折断;
4.看分泌物:毒蘑菇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盖厚而硬,菌秆上有菌轮、下有菌托,菌秆长,易折断。将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盖撕断不变色;毒蘑菇分泌物浓稠,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二、鉴别
1.闻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2.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革、些许大蒜或大米,待蘑菇煮熟后,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蘑菇有毒,变黄则蘑菇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则蘑菇有毒,没变色则蘑菇无毒。
3.酸试:将蘑菇用挤压方式取出汁液,用纸蘸此汁液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则有毒。
4.葱试: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不变色则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