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堂上寨村

村史百科 | 2024-10-27 10:02

纪堂上寨村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镇纪堂上寨村

纪堂上寨位于黎平县肇兴镇西南部,地处坡岭,海拔670米,距离县城73公里,镇政府驻地5公里,距离“厦蓉高速”洛香站出入口15公里,水口站出入口19公里。全村共280户1276人,耕地面积约573亩。纪堂上寨村祖辈由于生产生活等原因,从肇兴村迁移此。后经几百年的时间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纪堂上寨,寨周围生态环境优美视野开阔,到村寨中,可望四周前面的山山水水,入境入画。纪堂上寨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有“新米节”、打花脸、唱侗族大歌、踩歌堂、青年男女行歌坐月,赛芦笙等习俗浓郁。

触见历史

口述史

我是纪堂村党支部书记陆成胜。

纪堂上寨具体情况:纪堂上寨位于黎平县肇兴镇驻地西南1.5公里村寨面积0.18平方公里,全寨208户,976人。

纪堂上寨祖先的历史由来:我们的祖先最早是在河南,后来搬到江西,从江西搬到湖南,从湖南有两兄弟(哥哥叫带闹、弟弟叫农暖)跑到现在的贵州从江洛乡镇生存,从那以后,哥哥来到肇兴建房开地,弟弟留守洛乡。因为肇兴地形窄小,宋代后期就分一部分到纪堂来住。全寨均为姓陆,有五大家族,各家族的内姓是:郭、曹、鲍、白、孟,我们的村寨迄今已有760多年的历史了。

侗寨修建鼓楼的意义:修建鼓楼的意义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早年,在鼓楼的顶上还悬挂有“长鼓”,击鼓作响,侗民闻声而至,有事议事。现在也是群众大会的议事场所。我们纪堂上寨鼓楼的掌墨师是我们本寨的人,该鼓楼始建于明嘉庆十七年(1538年),1957年毁于火灾,63年重建,文革期间遭到破坏,78年村民献工献料重修,198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人为何要崇拜萨岁:纪堂侗族距萨岁葬身之地有8公里。萨岁原名叫信宜(侗话叫仙奴),她曾带领侗族人民击败很多次侵害侗族的敌军,有一次她带着她的两个女儿在战斗中因寡不敌众,无奈之下和两个女儿一起悲壮地纵身跳下悬崖,殉难于弄塘凯。信宜死后,她化作女神继续带领侗族人民与敌作战,最后打败了敌军,迎来了胜利。从此,信宜就成了侗族人民的护佑女神,所以人们尊称她为萨岁(先祖母)。

踩歌堂与抬官人的意义:在每年的正月里,我们侗族每寨有很多种祭祀萨岁的活动形式,我们纪堂的踩歌堂和抬官人的活动也是一种祭祀萨岁的形式。活动的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得参与,不管你是当官和走不动的,抬也得抬你去参加。

吹芦笙的意义:吹芦笙是我们纪堂的一种历史文化。它意含着民族团结、村寨交流、国泰民安、喜庆丰收的含义。我们纪堂的芦笙盛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是中秋节的前后,参加比赛的有临近的广西,贵州的从江等100多个村寨。

侗戏、侗族大歌、琵琶歌的意义:侗戏、侗族大歌、琵琶歌都是我们纪堂人民心灵与大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表达情意,侗戏能够反映的是社会的人情冷暖,侗族大歌和琵琶歌能反映出孝敬老人、男女恋爱、歌颂时代等的意义。

五龙堂庙:五龙堂建庙历史悠久,该庙位于纪堂、登江两寨之间,它是侗区村民求拜平安、生子、婚姻、事业、招财等的一个神庙,求拜的人络绎不绝,且很灵验,是一个名闻湘、黔、桂三省(区)的灵验神庙。

最后,我们纪堂不仅侗族文化丰富,光绪年间汉文化也有两名进士。以上只是我讲述纪堂的部份文化,还有很多的纪堂故事,希望广大朋友亲临体验。

环境格局

自然环境

村域环境:纪堂上寨山川秀美,特别是相连的后龙山脉千年古树参天,葱葱郁郁,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是典型的山地型村寨。村寨四周均为坡度较大的山体,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村寨历史形态得以较好的保存。

风景名胜

戏台:纪堂上寨建有一座戏台,位于塘明鼓楼不远处,主要是在春节期间或节日期间演侗戏。
神石:位于村寨入口百米远处,一个位于公路上面,一个在建造公路的时候埋在下面,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个人叫王勉的人牵着两头牛在山上放牛,遇到熟人打招呼,说:“你怎么牵了两块石头?”,王勉仔细一看果然是石头,但此时石头也不动了,就停在哪里,成了村民眼中的神石,现在哪家有人或是身体不好,或是风水先生说的命硬,便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前去拜祭,以保佑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五龙堂:五龙堂建庙历史悠久,该庙位于纪堂、登江两寨之间,它是侗区村民求拜平安、生子、婚姻、事业、招财等的一个神庙,求拜的人络绎不绝,且很灵验,是一个名闻湘、黔、桂三省(区)的灵验神庙。

神树:传说在五六月,天气炎热,有一个人在砍树,砍到一半的时候,抬头突然发现,被砍的树上面开始冒烟,这人吓的赶紧停手,回家后还是厄运连连,于是只好请风水先生求解,才知自己惹怒了神树,于是赶紧拜祭道歉后,才有缓和,于是大家纷纷相信这是一颗神树,每年的正月初八村民都会前来拜祭,以求家人身体健康,平安长寿。

文物古迹

纪堂上寨村至今保存完好的鼓楼有两座,分别为塘明鼓楼和宰告鼓楼,塘明鼓楼建于1803年,1957年受火灾烧毁、1963年重建;“宰高”(学校所在地)鼓楼建于1873年。纪堂上寨村两座鼓楼因建造年代早,且修复也早,得到上级有关专家、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贵州省文物是老专家、古建筑专家曾多次到纪堂考察、测绘、鉴定,认为它是侗族鼓楼中的一种精品,1982年2月,纪堂上寨村两座鼓楼与纪堂村鼓楼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了石碑保护标志。

款坪古碑:主要记载早年间村内的村规民约,以及办酒制度等等。

村落风貌

村寨周围生态环境优美,特别是相连的后龙山脉千年古树参天,葱葱郁郁。村寨边的小山坡有四片明、清两代古墓石刻,其工艺精美,纪堂上寨视野开阔,到村寨中,可望四周前面的山山水水,入境入画。村寨内有5口古石板井,四季清泉长流,供村民饮用。

全村已实现全村引水入户工程,全村以山泉为人饮消防用水水源,水质无污染,属于纯天然水;民居建设全部为木质结构,该村已完善消防给水设施,全村所安装的人饮消防设施状况均运行正常;无排水基础设施;村寨建设期望值:发展旅游,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纪堂上寨周围为侗族群历经数百年修筑的梯田,青幽幽的楠竹林、参天的古树一年四季变换着不同的景象,无论是那个季节,都犹如画卷一样,令人流连忘返。

村落选址

纪堂上寨建于宋代后期,迄今已有760多年历史。
纪堂上寨祖辈由于生产生活等原因,从肇兴村迁移此。后经几百年的时间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纪堂上寨,侗寨周围生态环境优美,特别是相连的后龙山脉千年古树参天,葱葱郁郁。纪堂上寨是肇兴寨宗族的分支,全寨均为陆姓,有五大家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内姓,即:郭、曹、鲍、白、孟五个内姓,同内姓不能通婚。寨以传统农耕经济和通过向外输出劳动力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小麦、木薯、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油茶、罗汉果、八角、板栗等经济作物,养殖业均以自家圈养的家禽、家畜为主,收益较少,不成规模。兼营的林业主要以产杉木著称。

村落格局

纪堂上寨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村寨,寨中鼓楼、寨门、戏台、萨坛结合,形成了以鼓楼的中心的聚落空间格局,建筑、道路顺应地形肌理向外辐射形成蛛网式的网络格局。在这里,鼓楼不仅仅是一座物质载体可以用来集会、议事,更多的时候它是有血有魂的精神家园。相比其他侗寨的多鼓楼格局,纪堂上寨这种以鼓楼中心多姓氏聚居的村寨格局是很少见的,体现了侗族人民间的融合与和谐。

民俗文化

抬棺人

侗族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氐族社会。萨玛系侗语,“萨”即祖母,“玛”即大,萨玛汉译过来就是大祖母的意思。萨玛是侗族人民信奉、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她代表了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是侗族唯一共同祭祀的、本民族自己的神。同时萨玛又是古代侗族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侗家人认为萨玛能赋予他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难,赢得村寨安乐、人畜兴旺。一般是农历十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它月份举行。平时每月初一、十五由管理萨堂的人打扫萨堂,敬供香茶。而一年一度的重大萨玛节祭萨活动,各村都请专门的祭师来主持祭祀仪式。祭萨的供品必须有黑毛猪和绿头鸭,要在萨屋里宰杀,其方式很讲究,不用刀具,猪是由几个壮汉将它按下水池溺水而死,鸭子是用绳索套其颈部将它勒死,以示不用刀枪也能驱魔除怪。祭萨时,先由管理萨屋的人烧好茶水,给萨敬献茶,然后是各家各户的侗族妇女穿着盛装前往祭祀,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千年矮树叶插于发髻。随后,放三声铁炮,由“登萨”(掌管祭祀的老妇人,此时作为“萨”的化身)手持半开的黑雨伞开路(黑雨伞是萨玛的象征),参加活动的人们迎“萨”出门,跟随“萨”踩路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大家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的“耶歌”,唱耶跳耶,与萨同乐,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

“萨玛节”一般为各村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一起祭祀,场面壮观。参加祭萨的人员以妇女为主,从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出侗乡里还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遗风。

节庆活动

六月六:主要为陆氏参与,相互拜访,到亲友家吃饭。

新米节:农历七月一日,每年村寨里面轮流选出几家前来洗水井,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人家可以到村寨里每家要一点米和肉,作为劳动的回报。

芦笙比赛:芦笙比赛每两年举行一次,农历八月十五,在纪堂上寨的已花银赛场进行,上一次比赛在2017年,数百个侗族村寨前来参与,比赛评定的标准在于那个村寨吹的最响亮。

祭祀崇礼

祭萨节:侗族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氐族社会。萨玛系侗语,“萨”即祖母,“玛”即大,萨玛汉译过来就是大祖母的意思。萨玛是侗族人民信奉、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她代表了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是侗族唯一共同祭祀的、本民族自己的神。同时萨玛又是古代侗族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侗家人认为萨玛能赋予他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难,赢得村寨安乐、人畜兴旺。一般是农历十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它月份举行。平时每月初一、十五由管理萨堂的人打扫萨堂,敬供香茶。而一年一度的重大萨玛节祭萨活动,各村都请专门的祭师来主持祭祀仪式。祭萨的供品必须有黑毛猪和绿头鸭,要在萨屋里宰杀,其方式很讲究,不用刀具,猪是由几个壮汉将它按下水池溺水而死,鸭子是用绳索套其颈部将它勒死,以示不用刀枪也能驱魔除怪。祭萨时,先由管理萨屋的人烧好茶水,给萨敬献茶,然后是各家各户的侗族妇女穿着盛装前往祭祀,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千年矮树叶插于发髻。随后,放三声铁炮,由“登萨”(掌管祭祀的老妇人,此时作为“萨”的化身)手持半开的黑雨伞开路(黑雨伞是萨玛的象征),参加活动的人们迎“萨”出门,跟随“萨”踩路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大家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的“耶歌”,唱耶跳耶,与萨同乐,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

“萨玛节”一般为各村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一起祭祀,场面壮观。参加祭萨的人员以妇女为主,从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出侗乡里还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遗风。

正月初八,祭祀神树和神石。全村参与,祈求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婚丧嫁娶

婚嫁:男女双方在行歌坐月的时候,相互喜欢,男方就可以请媒人前来说亲,一般在腊月二十九,吃婚酒,正月初二送彩礼,主要送些酒、肉、糍粑、粮食、糯米等等到女方家里面,方便男方认新亲戚,并且在每年的过节的时候要送礼到女方家,一般在春社节、黑米节(谷雨)以及六月六,这三个节庆时间上,送三年,然后女方才会到男方家里面住,也不再办酒席。

丧葬:一般在人去世的时候,会先请师傅过来,师傅会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以及去世时间确定在古楼里面放置的时间,一般可以在1小时至1天的时间,也有停棺2年或是3年的。然后才抬到山上埋葬。

特色文化

芦笙:侗族人家喜好歌舞,芦笙在侗族人家盛行,是在祭祀萨岁的时候不可缺少的乐器,一般男性吹奏,大芦笙用来吹奏低音,吹奏时固定一地,高高耸立,庄重严肃。中小芦笙吹奏主旋律,小芦笙还担任领奏,大中小芦笙齐奏时,高低音交相呼应,音域宽阔,音调多样,气势恢宏。侗族民间以吹芦笙为乐,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丰收庆典,都少不了吹芦笙。有时当地民间还举办吹芦笙比赛活动,数十支甚至成百上千支芦笙齐鸣,场面十分壮观。

历史文化

村落历史

纪堂上寨祖先从河南而来,后搬到江西,从江西搬到湖南,从湖南有两兄弟(哥哥叫带闹、弟弟叫农暖)跑到现在的贵州从江洛乡镇生存,从那以后,哥哥来到肇兴建房开地,弟弟留守洛乡。因为肇兴地形窄小,宋代后期就分一部分到纪堂上寨来住。
纪堂上寨有五大家族,各家族的内姓是:郭、曹、鲍、白、孟,我们的村寨迄今已有760多年的历史了。据传,古时这里皆深山密林,山中有口水塘,侗语称山梁为“纪”,水塘为“堂”,因此得名为”纪堂“。
1538年纪堂上寨人们由肇兴村分居于此,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村落,先由肇兴镇行政管属。

美食物产

竹制品

芦笙制作:侗族匠人们采伐竹子时,非常讲究季节性,大都在每年的立秋以后和立春以前,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在这个季节里采伐的竹子比较坚硬,而且不会生虫。侗族的芦笙基本上都装有二至三个共鸣筒,起到扩大音量的作用。共鸣筒的音响频率同竹管的音响频率必须同等才能产生共鸣,否则是徒劳的。一般说,共鸣筒的长度为竹管长度的四分之一左右,侗族工匠能够制作出倍低音、低音、次中音、中音、高音和特高音的芦笙。倍低音芦笙最长者可达两三丈,特高音芦笙最短者只有两三寸,一般以三四尺的中音为众。

竹编:纪堂上寨竹编历史悠久,生产生活工具多用竹编,有盛糯米饭的篮子,有纺线的,笆篓等等,各色色样。

刺绣:侗族刺绣是一种用引针穿刺,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附着在织物表面之上,构成各种图案纹样的工艺技法,是中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重要分支。这种工艺技法不受底布经纬组织的限制,可以较为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构思和艺术才能。由于绣制技法的不同,刺绣服饰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其种类丰富、造型新颖、色彩绚丽,对西南地区的刺绣工艺有着深远影响。

传统建筑

塘明鼓楼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侗族

塘明鼓楼建于1803年,1957年受火灾烧毁、1963年重建上寨鼓楼建于1803年,1957年受火灾烧毁、1963年重建;纪堂上寨村鼓楼因建造年代早,且修复也早,得到上级有关专家、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贵州省文物是老专家、古建筑专家曾多次到纪堂考察、测绘、鉴定,认为它是侗族鼓楼中的一种精品,1982年2月,纪堂上寨村两座鼓楼与纪堂村鼓楼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了石碑保护标志。鼓楼高耸于纪堂上寨寨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

陆佩武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侗族

沿袭了侗族传统建筑吊脚楼的建筑风格,以杉木为原料,不用一钉一铆,屋面亦可采用木板,做工精细,雕刻有吊瓜,做工精致,风格独特。

戏台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侗族

纪堂上寨村戏台建于1998年,于2010年翻修重建,结构为二层,采用侗族特有木结构、小青蛙建筑形式,是纪堂上寨村表演侗戏以及其他文艺节目的重要活动场所。戏台作为侗族特色民族建筑吊脚楼、鼓楼、戏台、花桥等的一个部分,是侗族建筑形式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