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走基层·决战一线看落实】安顺:聚焦食用菌产业发展 拓宽致富道路
食用菌具有种植周期短、劳动强度小、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等优势,是典型的高效循环农业产业,安顺聚焦这一产业,围绕技术这个核心,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安顺市西秀区青山村
最近,安顺市西秀区青山村的村主任王刚有些郁闷,一心想在村里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他,总得不到大伙儿支持。
王刚说:“我们村食用菌产业从90年代初开始,基本上是家家户户都在种,路的两边都是在手工加工食用菌菌包。现在,只有几户在种了。”
青山村不仅“山青”,而且气候温润,利于菇类生长。种菇曾是很多村民的饭碗。然而,在2012年前后,村里的“菇”产业,逐渐“凉”了。
村民谢宝金说:“价钱不好就没做了。”
村民王再琴说:“菌子抗病能力差,没有人种。”
看着曾经兴旺的产业逐渐没落,王刚很不甘心。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他曾尝试引入一些新品种,但都因技术不到位,见不到效益,大伙儿不愿尝试。
王刚说:“以前的品种是大众品种,种植技术方式不统一,未及时更新换代,收入差一点的农户就没有想发展下去,所以导致规模缩小。看到养活我们的产业消失,确实就像母亲河养育了你,你无法去保护她的那种心情是一样的。”
正当王刚为产业发愁时,厦耳村村主任顾兴勇则带着村民来到了村里的食用菌基地。
“郭老板,我带两个村民来找活干。”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厦耳村村主任顾兴勇说道。
“可以可以,欢迎大家”,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食用菌基地技术负责人郭兴军接着说道,“我们技术人员会教你们,不要担心不会。”
顾兴勇口中的郭老板是一家食用菌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这两天,他正忙着给工人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新品种的种植。
郭兴军告诉记者:“我们培训的菇农,懂得栽种的技术,产品的分级。他要掌握这些产业化的技术技能,要懂得市场,培养成为能够独立生产和操作的专业性质的菇农。”
现在,厦耳村的食用菌基地规划面积已达到1700亩,覆盖了周边的6个村寨,每天在基地务工的农户近百人。学到了技术,效益也渐渐好了起来,不少农户有了“单干”的想法。
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双峰村村民陶兴贵说:“我自己的林地可能有10多亩,种下来一年收入可能也在八九万。”
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厦耳村食用菌基地负责人邹成城说:“我们做好后续的一些回收,负责帮他们拿出去售卖、做深加工,从而可以带动贫困户增收,还可以带动周边村子的产业发展。”
技术投入让食用菌生产有了保障,但要让农民增收,还要将产品卖出去。
在紫云县板当镇洛麦村的食用菌基地,上一茬菇才刚刚卖完,工人们就赶紧给菌棒注水发酵,为新一轮的采摘做准备。
紫云县板当镇洛麦村的食用菌基地
村民岳勤仙告诉记者:“上一轮一个棚收到几百斤菇没有问题,基本上都是一级菇,现在是按计件做,越做越想做。”
2017年,板当镇成立平台公司,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在洛麦村建立了食用菌基地,并积极拓展市场。现在除了省内市场外,基地的食用菌还销往上海、福建等东部省份,带动了全镇2000多名农户增收。
紫云县板当镇洛麦村第一书记严召波介绍:“我们这个产业联结的方式就是‘721’,食用菌产业所产生的利润70%兑现给贫困户,20%作为镇公司发展的需要,10%分红给村集体经济,今年产值预计达到1000万元。”
以企业促产业,以产业促发展。2019年,安顺市食用菌种植超过2.8亿棒,产值超过15亿元,带动全市2万多人脱贫。
安顺市委副书记、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刚平向记者介绍:“下一步,将持续对照产业革命‘八要素’,通过培育本土企业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抓好产销衔接和利益联结,推动全市食用菌产业持续裂变高质量发展。今年我市食用菌种植规模将达到3.1亿棒以上,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安顺市委副书记、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刚平接受动静记者采访
政府的发展思路,也让王刚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出路。现在,他正积极联系政府平台公司,准备通过引入龙头企业,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和销路问题,让老百姓重拾产业发展的信心。
王刚说:“采取以‘公司+农户’的这种方式,来规模化、产业化,做一个立体化的食用菌种植。还有后续发展的深加工产业,促进我们这个产业的复兴,带动我们当地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