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有数丨全民“鸡娃”战,这届家长究竟有多“拼”?

资料来源:网易数读 | 2021-05-14 16:56

前不久,一部热播电视剧《小舍得》,击中了屏幕前很多父母那颗焦虑的“育儿心”,剧中反映的“鸡娃”现象更是引起了众多新一代家长的共鸣: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观念下,父母们付出高昂的金钱和时间成本,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培训,希望能把孩子送进名校门、送上成才路,这种拼命给孩子“打鸡血”的现象,就被称为“鸡娃”。本期的动静有数,一起跟随网易数读发布的资料数据,看看在这场全民“鸡娃”战中,这届家长究竟有多“拼”。

所谓“鸡娃”,不是小鸡仔,而是指用“打鸡血”的方式教育小孩。“鸡”作为动词,生动地形容了这届家长育儿的疯狂程度。“鸡娃”教育可以分成“荤鸡”和“素鸡”两大类,前者重应试,后者重才艺。现实的家庭中,“荤素搭配”很常见,但重应试依旧是主流。

为了让孩子顺利踏入顶尖高校的大门,父母们早早开始行动,驶上了校外补习的“快车道”。根据 2017 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有 37.8% 的中小学生在过去一年参加过学科补习,21.7% 参加过校外兴趣班。如果把范围缩小到一线城市,比例则超过四成。此外,随着学龄增长,兴趣班参与率逐渐下降,一旦意识到孩子没有成为艺体特长生的天分,多数父母会将“鸡娃”目标转向提高分数。

补习之余,“鸡娃”的第二项行动是考级。在“鸡娃圈”里,考级就绕不开剑桥五级,近三年来,它已经成为“鸡娃”的必经之路。

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是“鸡娃”的实现路径。是否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是一种选择,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拥有这份选择的权力。从教育投入的本质看,“鸡娃”存在时间、金钱等方面较高的门槛,通过描绘“鸡娃”家长画像,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鸡娃”出现的原因。

为了“鸡娃”,这届父母付出的努力并不比孩子少。根据“2017 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阶段每生每年家庭教育支出平均为10374元,占家庭总支出的 15.6%。随着学段的升高,教育支出逐渐增加,高中阶段的教育负担率最高。从城市类型来看,一线城市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最高,教育负担率也排名第一。

除了金钱,教育的时间成本也需要考虑。“鸡娃”离不开“虎妈”的陪伴与坚持,根据《2018 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中国家长每天花4.6小时陪伴孩子,女性家长是照料和辅导的主力。

越有钱、有文化的父母,为教育砸的钱也越多。面对“鸡娃”所要付出的金钱、时间和知识成本,低收入家庭往往有心无力。

从未成年子女的数量和性别来看,随着家庭子女数量的增加,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呈递减趋势。其中,独生女家庭的生均教育支出最高。

面对“鸡娃”结果的不确定性,满怀期待的父母们也被严重的焦虑情绪困扰。2018 年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94%的一二线城市父母存在焦虑情绪。其中,孩子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们最焦虑。 

焦虑不止存在于“鸡娃”的父母,也会传递给被“鸡”的下一代。2019 年一项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受访青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中学在读学生的重度焦虑比例达到 5.5%。其中,学业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

“鸡娃”教育,你跑偏了

“鸡娃”的世界里,学习、培训、升学就像在无边的大海里游泳,证书和奖状是孩子们背上的浮板,名校是唯一的岸。在超负担的学习中或许能有人提前坐上快艇,但更多的孩子即使奋力游到岸边,也有可能被焦虑和抑郁的大浪淹没。被剥夺了童年,被强塞了补习,被自我感动式的育儿“表演秀”祸害的娃,恐怕被打的不是“鸡血”,而是“激素”。好孩子、好苗子从来不是被“鸡”出来的,而是能在学习中掌握方法,能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孩子。因材施教、言传身教,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办法。家长们千万不要被那些贩卖焦虑的公众号、视频号给忽悠了,那背后,不是让你家娃娃成才的捷径,而是一本本等着挣你钱的生意经。若真想让孩子不断进步,也要在保证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下量力而行,切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该盲目攀比。“鸡娃”一开始就跑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