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美术系学生王波:一片落叶 雕刻贵州
拿起相机,他游走贵州各地,拍下最美的风景。
拿起吉他,他是青春歌者,一曲唱出心中热情。
拿起画笔,他是设计师,将美丽化为纸上巧思。
而拿起一片落叶,他则化身专注的匠人,巧借叶片天然的形、色、脉络、色彩变化,在虚实间浓缩大千世界于纤毫之中。
叶雕,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史记》中周成王"剪桐封弟"的故事,便是关于叶雕的记录。
2015年,一次在网络上的偶然接触,让王波与叶雕这门古老技艺相遇,那时,他还是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美术系视觉传达设计班的大二学生。
有心之人总会发现生活之美。王波就是一个兴趣广泛,热爱生活的人。他喜爱摄影,喜欢旅游,家乡毕节大方的美丽山水培育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像我们这样从小学习艺术的人,总是对美有天然的敏感。"被叶雕的自然与空灵之美打动,王波着手尝试创作叶雕。
没有师傅、没有教程,也不知道能否成功,也不知道会遇到多少困难,王波全靠网络上的只言片语与自身的艺术功底摸索。
叶雕分两种,一种用刻刀在树叶上进行镂空雕刻,有剪纸功底打底,着手尝试不久,王波雕出了他的第一件镂空叶雕作品《跳舞的女孩》。
接下来,他要面对是更难的挑战——叶脉雕刻,这更是极需要耐心和坚持手艺,要经过高温煮、颜料染、刷子剥等40余道工序,一片落叶才能"脱胎换骨"成为一件艺术品。而无论是哪一步,都宛如在"刀尖上舞蹈",每一步微小的差错,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特别是叶脉叶肉剥离,雕刻,稍有力度不慎,叶子就会出现破损。"中途的失败与反复不计其数,在王波的记忆里,有一幅贵州舞龙舞狮的作品,大概损耗40多张树叶才得到一张作品。
"一件作品做到最后,突然破了怎么办?"记者问。
"那就从头再来。"王波淡淡地说。
"不会感到沮丧或者急躁吗?"
"不会,做叶雕的过程就是一个让我内心安静的过程,让我觉得周围一切都是美好的。"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相同的叶雕作品,也许,这就是王波做叶雕的最大乐趣。两年时间,经过对上千片落叶的反复试错,王波不仅独自摸索出从挑选树叶,到装裱整套叶雕技艺,也感悟到,叶雕不仅是融版画、微雕、剪纸、设计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传承与发扬。
正值毕业,王波决定用叶雕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来表现家乡的山水、民族、图腾、文化。他先将自己四处采风拍摄的摄影作品化为别具一格的插画,再借助手中的叶雕技艺,把图案一点点定格在植物叶片上。
北盘江大桥、肇兴侗寨、西江苗寨,安顺地戏、苗族银饰......正如王波为这组作品所取的名字《小叶蝉,大贵州》,一片树叶,薄如蝉翼,轻如羽毛,却托载起贵州多彩美景与人文印象,也许,这就是"用心"带来的惊艳与美丽。
王波的毕业作品展出后,顿时引起了许多关注,全国几十家媒体、电视台争相报道。这让王波感到意外,同时也感到高兴,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唤起大家对叶雕这门古老技艺的兴趣,唤起人们对家乡之美的关注。
现在,王波留校成了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美术系一名辅导员,他将叶雕手艺教授给感兴趣的学生,同时,他的叶雕创作还在继续,这个假期,他将非遗与国粹结合,创作了"京剧脸谱"等系列作品。"一片树叶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但做成叶雕能保存上百年,每一片叶雕,不仅是一张植物叶片标本,更是文化的传承。"王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