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熊孩子怎么办?试试这7招可能有用!
面对顽皮的孩子,家长总是十分头痛。但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且有研究表明,越顽皮的孩子越聪明。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做了一个实验,他在实验室里选择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
第一组三只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此为“标准环境”。
第二组老鼠被单个隔离起来,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这叫做“贫乏环境”。
第三组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此所谓“丰富环境”。
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后,“丰富环境”的老鼠最“贪玩”;“贫乏环境”的老鼠最“老实”。
工作人员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分析,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
实验揭示,环境越丰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由此证明顽皮的孩子,会更聪明一些。因此,如果家有顽皮宝宝,不必过于焦虑。
但家长也要注意区分顽皮孩子和“熊孩子”。
那些无法无天、缺乏良好家教,会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被称为“熊孩子”,人们避之不及。“熊孩子”是需要及时被管教的,切勿让自家的“聪明宝宝”变成人见人躲的“熊孩子”。就怕你不教,社会帮你教!
那怎么去管教“熊孩子”,才能让他不惹出大麻烦,甚至最后能乖乖守规矩呢?有7个方法家长可以试试看。
1、允许有度“熊”行为
“熊”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作为大人应允许孩子有“熊”的行为,但不能没有限度。孩子在“熊”时,也在观察大人的底线,如果一味溺爱放纵,只会让他们变本加厉,养成孩子的不良习惯。
2、转移注意力
面对熊孩子们,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当孩子要表现出“熊”的一面时,家长应用其他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将注意力转移,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破坏物品,也免除了与孩子的正面冲突。
3、事前立定规矩
要给熊孩子立个规矩,让他从小就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个意识在宝宝头脑中扎下了根,就会成为他的行为准则,形成自律。宝宝需要一个界限,这个界限给他展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4、循序渐进耐心教育
想要把熊孩子改造成好孩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可急于求成,切不可因为孩子的出格举动当众严厉训斥或体罚,应该将其带到没人的地方再进行耐心教育。
孩子虽小但是自尊心很强,这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至深,或许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性格。要想让熊孩子真正有所转变,需要平时长期的训练。
5、偶尔来个严肃谈话
当熊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他可能很难接受家长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
此时,如果我们家长与孩子进行“严肃的谈话”,就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的动作或行为,请他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孩子的反省,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
6、父母言传身教
有些孩子因为年龄小,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以身作则,指点他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
7、“棒子”和“糖果”两手抓
其实熊孩子所表现出的都是孩子的天性,比如好奇、探索、吸引大人注意等,不必对他们过于苛求,要想让熊孩子真正转变成人见人爱、乖巧听话的萌孩子,需要平时长期的教导。
家长必须赏罚分明、言出必行,平时给孩子订好规矩、做好榜样,言传身教的将正能量传递给孩子,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