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面对面丨博学明理、崇德至善,这里是内蒙古民族大学!

经济广播 | 2020-05-12 22:09

内蒙古民族大学始建于1958年,2000年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也是国家“十三五”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学设施相对完善、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民族大学,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8万余名,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击收听节目完整音频

点击收听节目完整音频

00:00 / -

学校开设本科专业7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化学、农学、蒙药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蒙药学博士人才项目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具有教授自评权。现有全日制(包括本专科、硕士、博士)在校学生2万2千人,教职工2千人。

面向未来,学校秉承“博学明理、崇德至善”的校训,坚持“务实办学、创新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的理念,不断深化综合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转型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学科优势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

2020年在贵州的招生计划

内蒙古民族大学2019年在贵州省招生计划总数是60人,涵盖了师范类、医学类等热门专业共21个。2020年的招生计划总数应该会保持不会改变,个别招生专业会进行微调。在2019年的招生专业中农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是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其中临床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

是否有特殊招生(如:强基计划、专项计划等)

学校面向全国有两个专业属于特殊类型招生,分别是运动训练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两个专业专门面对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招生,2020年共计划招生55人,其中运动训练专业计划招生40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计划招生15人,招生项目包括足球、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自由式摔跤、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等。学校2014级运动训练专业耿文强,2018年2月在平昌冬奥会钢架雪车比赛中获第13名,代表中国队创造了冬奥会的历史,是当年唯一代表中国队参加钢架雪车比赛的运动员,并在今年的1月11日国际雪车联合会钢架雪车世界杯中,以内蒙古民族大学青年教师身份取得第三名,代表中国首次登上该项目世界杯领奖台。为中国取得了荣誉,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取得了荣誉。

在专业设置上的特点以及近年来的变化

内蒙古民族大学目前共开设7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有化学、药物制剂、农学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等18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临床医学等4个自治区重点专业。

近几年来,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多个应用技术型专业,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康复治疗学等,停招并取消了多个专业,集中资源建设优势专业,积极进行专业认证、师范认证,专业结构和设置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近三年在贵州招生的录取分数线详情

2017年学校在贵州省文科录取的最低分为498,理科录取的最低分为395;2018年学校在贵州省文科录取的最低分为528,理科录取的最低分为424;2019年学校在贵州省文科录取的最低分为482,理科录取的最低分为386。从录取最低分的成绩比较来看,师范类、医学类专业分数线较高,农学类、动科类专业相对较低。这也和近几年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及医学类专业就业前景等因素有关。

虽然农学类、动科类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报考意愿低等客观要素造成的。学校这两类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就业前景广阔,且均是校级的重点建设专业,农学专业更是国家特色专业。专业所在学院管理严格、学风严谨务实,农学类研究生升学率2019年达到在53.1%,预计今年的研究生升学率仍将保持在50%以上;动科类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好多学生尚未毕业就已有企业签约。

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一系列的诚信考试制度,并配备相应的设施,推行诚信无人监考,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制度意识、团队精神,对于增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以及自律性、职业素养。开设辅修专业、第二课堂,学生可根据专业兴趣辅修第二专业,合格后发辅修学位证书。

(二)创新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素质”的培养路径,构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三)把握质量标准,对接专业认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相关要求和指导意见,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也相应融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理念,更好地对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避免课程设置的碎片化和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实习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学以致用,体会劳动的快乐,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理念。

(五)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主体。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反向设计,按需设课,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空间。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参与式教学模式,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业评价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扩大学生选课范围,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创造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六)加强双创教育,提升能力素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开好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务和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选修课,构建贯穿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融合。

(七)加强民族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精神,坚持“严、爱、细”原则,对各民族学生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管理。开设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选修课程,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特点

学校推行“双融共同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欠缺的问题。解决了缺少真实产业环境,学生无法实现做中学的问题。解决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的问题。学校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二三四五”课改工程,构建了师生学习融合共同体。具体内容主要是“两条主线”,即职能与教辅部门横向联动;学校、学院、教研室纵向推进;“三段推进”,即起步动员、全面推进、持续提升;“四项建设”,即数字化校园、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学风建设;“五措并举”,即坚持立项推动、营造教改氛围、建立激励体系、重视评价反馈、强化技术支持。学校课改课程达到927门,其中混合式课改课程623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117门,在全国慕课平台上线课程7门。调查显示,93.7%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融合提高了学习效果,83%的课改班成绩高于对照班。

内蒙古民族大学实施的课改工程,解决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陈旧、课堂教学改革推动难、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少、课堂抬头率不高等问题,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世界文明史》《书法审美与基本技法》两门课程入选学习强国平台,课改工程项目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多次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报道,并多次在国家及国际级会议上作报告交流。

二是大力推进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与16家企业深度合作共建21个专业。与企业“四共建”,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三融合”, 产业需求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过程相融合。最终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搭建学习平台,营造工厂化的学习环境,实现“做中学”。2016-2019年,举办49期创业沙龙,参与人数达1700人次;双创训练营举办13期,参与人数达2000人;开展64期“东云启创”创业培训,培训学生2300人,有2093名同学获得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创业实训证书。学生在学科创新获省级以上奖1680项,其中国际级奖3项、国家级奖141项、自治区级奖1536项。

三是构建“五化协同”的创新创业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即课程资源层次化、师资队伍多元化、教学形式灵活化、实践环节多元化、学科竞赛常态化。2016-2019年,学生在学科创新获省级以上奖1680项,其中国际级奖3项、国家级奖141项、自治区级奖1536项。

在专业就业方面的成就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学校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在课程的安排、教师的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就业指导部门积极探索适合学校特点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形式,让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过程教育中,形成以必修课程为基础,以专题讲座为补充,以职业测评、个体咨询等职业辅导形式为辅助,以专兼职师资队伍为保障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高了学校职业指导的普及率及实效性。

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学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规范校园招聘活动,与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就业关系,为毕业生搭建起了良好的就业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各级人才服务部门和就业合作单位联系洽谈,收集就业信息;积极搭建校园供需见面平台,组织多形式的小型见面会和专场招聘活动来促进毕业生就业。

根据麦克思数据显示,学校2016年-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由87.6%持续增长至93.5%,就业现状满意度和职业期待吻合度稳步提升,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在毕业生深造方面的成就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考研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提高教风、学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些学院从新生入学开始,对于有继续深造意愿学生,积极指导学生认真制定大学四年学习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通过提供考研教室、考研寝室、建立考研QQ群,指派专职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与辅导等方式多渠道为学生考研服务。考研结束后,学院各个专业都会召开考研经验交流会,上下届“传、帮、带”的交流经验。

比如化学化工学院汉语授课专业考研率连续3年达到40%。农学院近三年来考研上线率均在50%以上,农学、草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考研录取率在60%以上,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18年达到72%。

学校严格的教学管理、良好的学习氛围、优良的学风是取得这些成绩的基础。

《高校招生面对面》由贵州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联合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APP”、贵州普学教育共同打造。

播出时间:3月16日至7月15日每天17:00——18:00

收听调频:贵阳FM98.9 / 遵义FM90.6 / 安顺FM89.5 / 六盘水FM98.9 / 凯里FM89.1 / 铜仁FM91.8 / 毕节FM88.4

节目QQ群:1087582595

欢迎下载动静APP,关注更多高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