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后,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之路“长啥样”?
2020年,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贵州首家中德智能制造赛训中心;
2021年,继续完善建设中德智能制造赛训中心、中德产学研基地、中德国际合作实训大楼三位一体的国际接轨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平台;
2022年,贵州工职院首批开办的高技能创新型工匠培养教学改革试点班——“中德智能制造双元制班”正式开班
……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赛训中心,学生正在操控机械手臂。(张凌 摄)
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后,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之路如何了?
“目前,贵州工职院依托‘中德赛训中心’,引驻了国家级张勇大师工作室、最美汽车人张亮大师工作室,以德国双元制专家、大师带领的企业技师团队及省级职教名师带领的骨干教师们共同成立了‘中德校企合作创新中心’,并举办了首届贵州省中职学校‘智能制造-先进制造技术前言及应用实践’骨干教师研修班,为兄弟学校40余名教师们提供了德国双元制课程开发、现代制造技能等培训。”说起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工职院的本土化落地,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蔡志坚如数家珍。
开启职业教育新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落地贵州
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一元”指企业 ,“一元”指学校,其核心为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教学与实践无缝对接。
当前,新型工业化作为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助力高技能人才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2020年12月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海外商会联盟(AHK)大中华区、广州易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
“自2018年学院受邀前往德国海外商会联盟(AHK)大中华区上海代表处进行了学习交流后,我们不仅借鉴德国双元制理念应用于教育改革中,还建设了中德智能制造赛训中心,并签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先进国际职业标准进行本土化实践,探索贵州工业特色的双元育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助力贵州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为省及国家企业输送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蔡志坚说。
自此,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正式在贵州落地生根。
深入推进实施
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双元制”如何助推职院和企业“双向奔赴”?
对企业而言,“双元制”职业教育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劳动力;而对学生来说,实践式的培养不仅能够深入接触生产第一线、学习实用技能,还能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
“在‘双元制’培养体系中,学校承担30%的培养任务,授课以理论知识课、公共课等为主。企业则承担70%的培养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贺华中表示,目前,贵州工职院“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当前主要试用于工业机械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汽车工程等专业,后期还将广泛涉及。
贵州工职院学生进行技术操作
目前,该校“双元制”教育培养模式项目已与贵州轮胎厂、吉利汽车、航天林泉电机等企业联动合作,共同培养、精准对接贵州制造龙头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与此同时,在引进张勇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与校内教授工作室成立的“智能制造校企名师工作站”,还有6名企业技能大师,定期开展智能制造系列讲座、技能培训、师资培训等,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进一步增强“双元制”培养模式本土化实践。
作为技能型专业人才,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称得上是上岗、晋职、考核时的重要参考凭证。对此,贵州工职院“双元制”教育的“1+1+n”也让学生多了一份“安心”。
贵州工职院开展智能制造领域实训
“‘1+1+n’即学生在校期间就可通过实训考核,取得毕业证书、AHK国际职业证书、国家电工、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数控加工等高级技能证书,真正做到‘持证上岗’!”贺华中说。
“双元”育人
精准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形成一个育人‘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可以相互验证,学生可以学到真正学以致用的知识,为职业发展指明方向。”3年多的实践,贵州工职院“双元制”教育品牌优势日益凸显,双元制本土化模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面向未来,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也早已开启了新一轮的升级之路。
中德智能制造赛训中心
在固化深化中德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未来,贵州工职院将与双元合作企业共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基于企业实际生产的创新型工作任务。
此外,贵州工职院还将深化“岗-课-赛-证”多元融合教育模式,着力提升学生技能、技术认可度,并成立“贵州双元创新工作团队”,由学院与中德项目合作企业广州易德公司共同聘请企业大师、骨干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技术创新、双元制教育资源开发,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来源: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