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 | 城乡美景如画卷 宜居宜业亦宜游

铜仁学习平台 | 2021-01-17 11:30

文笔峰下,锦江荡漾;悠悠古城,生机勃发。

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交汇,新型城镇化让铜仁尽显发展之美、和谐之美、活力之美。对比铜仁今昔图,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惊叹:城市大了,楼房新了,夜景靓了,道路宽了,公园美了……

“十三五”以来,铜仁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不断增强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山为景、桥隧连、组团式、集约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加快实现“一区五地”建设目标提供强劲动力。

过去五年,铜仁市城镇常住人口达193万人左右,较2015年增长约17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左右,较2015年增长近15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较2015年扩展近30平方公里。

顶层设计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漫步城区,锦江两岸人行步道绿树成荫;古街小巷整洁有序……过往市民纷纷感慨道:“城市变化很大,变得靓丽了。”“山清水秀,道路也变宽了。”“公园越来越多,地上很干净。”

一直以来,铜仁市就把“武陵之都·仁义之城”作为城市的发展定位,把“厚德铸铜·仁义致远”作为这座城市的核心精神,把“建一座让人民享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围绕着目标定位,铜仁市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拓展城市内涵。先后出台了《中共铜仁市委〈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决定〉》《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为铜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实现路径。

严格落实城市规划“五线”管控,铜仁市加强对城市道路、绿地、水体、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基础设施的保护和管理,进一步彰显铜仁山水环境特征,塑造地方建筑特色,真正建设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城市。

与此同时,铜仁市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布局,协同推进“黔东工业聚集区、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三大区块发展,形成了以主城区为龙头、其他县城为重要载体、特色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十三五”期间,示范小城镇累计完成投资391.9亿元,实施“8+X”项目1248个。

明确的思路和路径,让铜仁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显著提高,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城镇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当前,以碧江、万山与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握指成拳、联动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主城区首位度得到有效提升;江口撤县设区、德江撤县建市进程不断加快,思南、德江、印江城市组团融合发展有序推进,石阡积极打造“温泉+”全域旅游强县,沿河加快打造西部最美江城,各县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跑出“加速度”。

提档升级 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每天傍晚,到锦江河畔的沿江步道走一圈,成了现今大多数市民的一个习惯。“三江公园、木杉河公园等,现在主城区大大小小的各类公园就有十多个,城市犹如一个景区,生活就像在画里。”

铜仁多山,也多水。正是得益于这山与水的礼赞,才让铜仁的城有了特色与魅力,有了生气和活力。

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要把好山好水融入城市。在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中,铜仁坚持把山水魅力融入到城市建设,按照“城市组团、功能分区”的空间布局体系和“老城提升、新区提速、县有新区、镇有新街、村有新寨”的城乡建设发展模式。

基础设施更新不断完善,“十三五”时期,铜仁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549.16亿元,深入实施城镇功能提升工程,建成城市道路89条、海绵城市项目60个、过街设施7个,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沟)42个、城市断头路7条,完成新(改)建城市公园及市民休闲空间项目142个,城市(县、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5.13%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07平方米以上。

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以来,铜仁市累计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5亿元,实施学前教育、全面改薄、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普通高中、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工程、北师大铜仁附属学校新建、铜仁民族中学改扩建等项目1983个,推动铜仁市各类学校建设基本达到国家办学标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铜仁市10个区县全部纳入国家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县域医共体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

随着城镇路网、供水排水、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镇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以及卫生院、敬老院、学校、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配套完善,铜仁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规模适当、职能类型丰富的黔东山地新型城镇体系。

产城互动 宜居宜业新未来

产业是城市化的基础,产业活则城镇活,产业兴则城镇兴,产业强则城镇强。

“十三五”以来,铜仁市坚持“产城互动”的发展模式,坚持把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立足黔东工业聚集区、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三大区块”,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和所处区域位置,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的发展格局,实现以产聚人、聚物、聚财。

黔东工业聚集区以主城区为核心、玉铜松沿边城市带为轴带,围绕打造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的定位,加快打造以锰系新材料为重点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举力推动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分别申创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碧江高新区、万山经开区提档升级,以产业引擎增强主城区“火车头”和“辐射器”作用,构建黔东城市组群。

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抹茶产业、水产业、医药大健康产业、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推进旅游开发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建设融合发展,以“一带双核”文化旅游项目为龙头,打造千亿级抹茶产业,形成集旅游经济、城市经济、文化经济等为一体的多元融合发展示范区。

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充分依托乌江航道,积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错位发展石材、新型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产业,积极推动德江经开区、思南经开区、石阡产业园、印江经开区、沿河经开区发展壮大。

如今的铜仁,项目落地开花,产业比翼齐飞,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上,铜仁写下了绚烂的一笔!

站在新时代起点上,铜仁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城镇体系,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到2025年,力争实现铜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主城区常住人口达到70万人以上。(作者: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