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千年沉寂土地丨贵州:医疾又减贫 药草黔程广
作为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贵州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今年以来,全省重点聚焦“9+3”县区,在资金支持、技术服务、利益联结等方面精准施策,纵深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超637万亩,产量达20.84万吨,产值26.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25%、17.57%、39.18%,中药材产业成为有效助推贫困群众“拔穷根、治穷病”的一剂良药。
8月,正是石斛生长的旺季。走进锦屏县便团林场石斛种植产业园,一株株仿野生铁皮石斛竞相生长,仿佛给杉树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高小媛:“这里是锦屏县便团国有林场,我身边的这些杉树已有50多万株搭架种植了这样的铁皮石斛,每一株大树都有自己的编号和身份,不仅给林地带来了新的经济价值,每年还为当地新增劳务收入3000万元以上,让原本周期长、见效慢的传统林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基地总面积2.6万亩,总投资超4亿元,是锦屏县重点打造的集林上仿野生石斛、林下中药材、林内旅游开发等于一体的林业产业项目,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和土地林木流转,直接带动农户增收1亿多元。
今年以来,我省重点加大支持石斛产业发展力度。截至5月底,全省石斛种植面积15.95万亩,较2018年底增长41.15%。其中,铁皮石斛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金钗石斛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
同时,省中药材专班还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提升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支持制药企业在我省医疗机构开展300个品种临床研究试点,推动配方颗粒成为医药工业发展新增长点。
贵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龙思璇:“这里是威门药业位于乌当区新堡乡的铁皮石斛良种繁育基地,我手里拿着的就是一丛铁皮石斛苗,正是它让当地超过400户村民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从村民到股民的转变。除了在乌当,威门药业还分别在凯里、施秉、金沙建成了760 亩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
小小铁皮石斛经过精深加工,在威门药业实现了多种可能。它的根茎可以用来制成口服液,和铁皮石斛鲜粉等保健品。剩下的石斛叶还可以通过提炼加工做成铁皮石斛植物饮料,大大提高了经济附加值。”
企业还带动贵阳、安顺、六盘水等地建设头花蓼种植基地2.8万亩,研究以花蓼为中药原材料的热淋清颗粒。2019年,热淋清颗粒销售总额达4.62亿元。
目前,贵阳市共有制药企业72家,已经初步形成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等多个子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全省最大的中药材“加工厂”。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为了有效地助推群众脱贫的步伐,省中药材专班还安排36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发展天麻、太子参、半夏等“短平快”道地品种,加快12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并成立省市县乡四级专家服务组,紧盯黄精、钩藤等中药材主导品种的“种、管、收”关键环节,定点开展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助推中药材产业增产增收。
在省中药材专班的大力支持和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印江县利用黄精喜阴湿的特性,在8万多亩黄精种植基地里,套种上李子、桃子、车厘子等经果林,形成了“树上生财、树下生钱”的立体种植模式,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铜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昕柔:“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印江县刀坝镇玉龙山黄精种植基地,该基地采用规模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利用现有丰富的仿野生中药材资源,通过耕地种植与林下种植相结合,让小小的黄精成为推动全县产业扶贫的一剂良药,也为印江的发展埋下了货真价实的‘黄金’。”
目前,基地已吸纳20个村集体经济入股,覆盖农户5401户2万多人,年底保底分红资金达84万元,带动200多人稳定就业。
今年,我省还将聚焦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战,聚焦“9+3” 县区,聚焦“短平快”“道地”“药食同源”、配方颗粒等优势单品,在全产业链建设、“黔药”影响力打造、推动“定制药园”规模等方面着力,力争到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673万亩,总产量180万吨,总产值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