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老字号系列视频 | 安顺木雕:木与刀的雕刻时光
贵州安顺地戏的木雕面具俗称“脸子”,是国家级非遗安顺地戏的重要道具。它雕刻工艺细致复杂,色彩绚丽明亮,神态古朴,重在刻画人物性格,表演时地戏演员首蒙青巾,系面具于额前,六百年大明余韵与厚重的耕读气息便扑面而来。而每一堂精美神秘面具的诞生,都离不开一个个匠心独运的木雕手艺人。
来到被誉为“中国傩雕第一村”的安顺市西秀区周官村,走进安顺木雕文化传承人秦发忠家中,各色栩栩如生的面具,彰显出木雕世家的厚重文化底蕴。走进屋内,数十把不同的刻刀摆放于桌案前,木屑堆积在地面,秦发忠戴着袖套坐在木桩前进行截林、剖半、出胚作业,在刻刀的轻重变换、敲敲打打间,一张木雕面具初具模型,经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精细打磨及上色后,整个动作一气呵成,一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地戏面具就制成了。
秦发忠从小就深受当地屯堡文化的熏陶,逐渐迷恋上木雕艺术。1991年,秦发忠以良好的成绩考上贵阳市花溪电子工业学校,但因家有6姊妹,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几经思考后,他含泪放弃了读中专的机会,开始了自谋生路的艰辛历程。他想起了老人们常说的“天干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话,想到家乡的地戏文化需要人来传承,跳地戏用的脸谱面具就有市场,他决定要学好脸谱雕刻这门手艺。于是,他在帮助家里干完农活之余,就一个人待在家里琢磨如何雕刻面具。在祖父的教导下,他拿起刻刀,开始尝试下料、夹胚、开凿,在数个寒暑交替的日子里,双手多次创伤,手掌布满了血泡,最后慢慢变成了老茧,秦发忠都默默地忍受和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百次的反复实验,他终于学会了面具雕刻技艺。
秦发忠喜欢雕刻,不仅是雕刻面具可以给他带来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喜欢家乡古老的屯堡地戏文化。为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艺,弄清楚地戏脸谱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秦发忠决定开始“补课”,数十年来,他深入安顺西秀、平坝、普定等县区的村寨,搜集地戏古剧本、碑刻、面具等文物,向当地的木雕艺人、屯堡文化研究者请教。他四处拜师学艺,学习唱戏、跳地戏,广泛收集并查阅屯堡文化资料,细心钻研雕刻艺术,研究安顺地戏面具。
越是对内在文化的深入了解,秦发忠越是意识到传统文化生存的危机。为此,秦发忠逐渐萌生了自己建一座傩文化博物馆的想法。
2016年,他正式将想法付诸行动,自发筹资600多万元修建了一所傩雕文化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通过实物收藏、制作体验等方式展示木雕文化艺术。博物馆建成开馆后,秦发忠的身份也从匠人变成了馆长。除讲解外,他还举办木雕技艺体验、开办文化讲座等,不遗余力地传播安顺木雕文化。而秦发忠也让地戏面具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冰冷造物,而成了具有生命力的“活物”。老秦总说,“脸子的制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点睛。地戏的点睛在于脸子,脸子的点睛在于人。”正是一代代像老秦这样的手艺人用热与爱,在安顺这片神奇的土地掀起波澜壮阔。
(记者:刘佳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