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最美地名故事】荔波永济泉的历史回眸
永济泉位于荔波县玉屏街道繁荣路北侧(老东门),俗称“东门大井”,建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
永济泉
清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多次攻破县城,皆因城内缺水,不能固守所致。清县官钱壎决定在城东门外,加筑月城,在月城内掘地深至樟江底,引樟江水入井,则“永济”,不愁无水饮用,故名。永济泉采取牡骨地堡式结构,井在地下10米处,挖掘成圆筒形状,用粉红色石麻条砌成圆桶形墙,墙高出地面2米,以防止周围杂物落入井内,圆桶直径为6.6米,井台下沉低于地面8.3米,井台周围修砌有水沟,井水可以从沟经排水孔流入井外的樟江河中,井台面用粉红色石块铺砌,工艺精致美观。井台正中间为井泉口,呈八角形,直径2.1米,深2.66米,从地面到井台为斜坡拱形通道,宽3米,长22米,用粉红色麻条石砌成阶梯共50级,进入井台修有高为2.6米的拱门,门上一块石碑横向楷书阴刻“永济泉”三个大字,右纵向落款“同治九年仲东修”。回眸永济泉的筑造历史,时光溯源到清同治年间。
清代同治八年十一月钱壎任职荔波知县,由于战火多次焚毁,满目疮痍,他的侍从幕僚目睹此景,十分沮丧,钱知县却泰然自若,胸有成竹。他白天宴请乡绅,问民所苦;招抚逃往山洞避难的居民回城,劝谕流亡他乡的士绅回籍;劝农开垦、劝商开市;在战乱初平、百废待兴之时,县署无钱,钱知县晓谕市民商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恢复家园。他夜以继日、奔驰各处,在旧基上修复城墙、修好官署、修葺文庙、城隍庙;在新址修建书院、义学,拓展更宽面积。
鉴于以往城中无井,强寇攻临城下,千家饥渴、万户水困,严重影响战斗志气,钱知县急于在城里寻找水井。一日走到城东河岸,见有水一线涓涓而出,大喜说道:“岸之外有流泉,岸之内必有泉源,可以掘井了!”工匠开挖数日,清泉喷涌、淙淙流淌、甘洌异常。城中百姓惊为神奇、兴奋合掌说道:此泉永远惠济我县了。钱知县听罢,顺着百姓的意思,名之为“永济泉”。
钱知县善用人才,用其所长,每做一事,总是广纳众议,择善而从。永济泉最初砌井时,是方形井壁。有一老农挑粪走过,看到砌成方形便皱眉头,钱知县暗想这是老农不满意这种砌法的表露,便问老农:“你意下如何?”。老农对答:“小人以为井壁方形不如圆形”。钱知县思而顿悟,井壁是用石头来砌,四方四角的井壁,受力不均的四角经雨水冲刷泥土外挤而易垮塌;圆形井壁四周受力均匀、相互支撑、形如箍桶、越箍越紧,老农也是我的老师啊。钱知县虚心接受了老农的意见,筑建圆桶形泉井。
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开凿永济泉至今,已历经150年风风雨雨安然无恙,足以证明当年建井技术和建筑质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永济泉仍完好如故,以包容的心态接纳海内外游客的参观鉴赏。(作者系黔南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荔波县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