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 | 山脉蜿蜒,刻画着一个个守护梵净山的故事
这里是梵净山,横亘于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数亿年前,任由沧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精心雕琢,将这座巨大的“生态孤岛”从“海洋”中宏伟托起,为古老珍稀子遗物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提供庇护之所,栖息之地。
这里是梵净山,拥有95%森林覆盖率,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常年笼罩在细雨和时而浓烈时而淡薄的雾气中,缠绵的青藤攀爬裹绕,绿林密布,大风呼啸而过,方能窥见“天空之城”。
守护梵净山这方地球瑰宝,是铜仁的责任担当,更是铜仁给予世界的承诺。
自古以来,对梵净山的呵护就从未停歇——
清《梵净山禁树碑记》中,明确“草木者山川之精华,山川者一郡之气脉”,提出对梵净山森林“永以为禁”,禁止“积薪烧炭”。
1956年10月,梵净山被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
1978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并组建了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主要保护对象为以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以及生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梵净山成为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1987年元月,梵净山成为中国第二批唯一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近些年来,随着梵净山旅游的日益火爆,游客量急剧增长。在此情况下,如何保护大量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以及栖息在梵净山上的4394种植物和2760种动物,又如何进一步规范资源利用,实现绿色发展?
2018年8月30日,一部为梵净山量身定制的专门法规《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表决通过,成为铜仁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后审议通过的第二部实体法规,对梵净山保护与管理进行立法规范。
《条例》以保护梵净山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规范资源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细化上位法规定,拟定了具有铜仁特色、可操作、可执行的保护措施,并将原来传统意义上“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扩展到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范围,充分保护了梵净山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证了梵净山世界遗产范围内独特的山地景观、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
《条例》明确提出,凡是涉及提名地和缓冲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项目,一律不立项;凡是对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可能有影响的行为,一律严格管控。
以法之名,守护梵天净土,横跨775平方公里,《条例》践行身影闪耀在印江、在松桃、在江口,护梵净山之路,勠力同心,初心不变。
《条例》实施之下,保护机制不断完善。
《铜仁市梵净山管理条例》出台,《梵净山社区共管共建实施方案》实施,建立了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和资源管理联动机制,形成了江口、印江、松桃和市直有关部门协作联动执法和联合管理各类自然资源的工作格局;保护区已建立了100余人的管护队伍,重点打造的森林保安队伍,进行梵净山日常巡护、森林防火、监测等工作;积极兑现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020年,兑现国家公益林面积16.4万亩的资金242.3万元。
梵净山索道的建成大大减少了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青年网记者宋继祥摄
《条例》实施之下,信息技术持续赋能。
铜仁对梵净山景区实行门票限售,引入“全网实名制分时段票务系统”“双重安检系统”和“人脸识别系统”,对游客进行规范管理;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游客最大承载量、瞬时承载量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等内容进行智能评估;先后与中科院、兰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院校开展遗产地水质、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调查研究工作,建立植物监测固定样地30个,安置动物监测红外相机110台,为科学管理梵净山生态提供依据;推动建立梵净山综合管控平台,保障遗产地及缓冲区预警监测覆盖,自去年起拟建立37个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点和24个路口视频监控点,在梵净山管理局设立监控中心,各总站设立预警分中心,对森林防火、巡护管理、气象预警、旅游安全管理、地理信息、建设活动审批等实现数据化、智能化、一体化管理。
《条例》实施之下,生态保护更加有力。
发布《梵净山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名录》,切实完善保护标志、标识标牌、保护区界碑等,并向社区发放珍稀动植物海报提高知晓率,并建立梵净山科普展览馆、梵净山申遗展示中心,建设气象站开展线上气象服务;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2020年聘用天保林管员52名、天保护林员86名,实行网格化管理,去年上半年,共开展野外巡护62次325人次,重点巡护339次1719人次,日常巡护696次2334人次,对重点区域开展不定期夜间巡护;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梵净山管理局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村组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建立森林防火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印发《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森林火险调查工作方案》;探索建立“看好山、守好路、管好人、盯住坟”森林防火机制,对辖区650余重点人员、2900余所坟头及各重要路口开展网格式管控,严格落实森防及安全生产应急值班制度;2020年6月29日,梵净山消防救援站正式成立,成为省市各级领导统一部署下全省第一个为保护一座山而修建的消防站。
《条例》实施之下,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梵净山管理局筹集资金200万元,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范围39个行政村实施节柴改灶电磁炉发放项目,倡导社区居民节能环保,少砍柴、多用清洁能源,共同保护好梵净山良好生态;江口德旺乡120余名乡村干部联合260名护林员共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南麓护起一道安全屏障;印江紫薇镇大园址村位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村干部通过张贴告示、发放宣传手册、挨家挨户宣传《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让保护大自然的观念入脑入心;印江木黄镇芙蓉村、金厂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签订森林防火和保护河流承诺书,号召群众共同参与梵净山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
村民田磊依靠着梵净山的优势资源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开起农家乐和茶叶加工小作坊,感恩绿水青山生态红利。
村民田儒安在森林防火和保护河流承诺书上郑重按下红手印。
村民曹慧志成为护林员,一如既往坚持到江口县德旺乡交界村郭家沟路口执勤劝导,守护身后梵净绿林……
护航梵天净土,正使得绿色发展成为铜仁最鲜明的底色,为铜仁聚焦生态立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积蓄着源源不断的生态合力。
一个个铜仁人和梵净山的故事,刻画在蜿蜒的山脉中,于云雾中尽显自然之美,故事仍在继续,只为保护世界独一无二的梵净山。(铜仁日报作者:刘怡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