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野象群会走到贵州来吗?3000年前它们也曾在这里生活

动静原创 | 2021-06-05 09:59

问:怎么把大象装进冰箱?

答:开冰箱,装大象,关冰箱。

同样脑洞大开的问题是,万一亚洲野象群走到贵州来怎么办?

北迁途中的亚洲象 图片来源:云南发布

这些天,15头固执的亚洲野象从云南普洱市墨江县“离家出走”,一路“象”北,现在已经进入了昆明市晋宁区。目前昆明市严阵以待,要求各部门做好象群进入主城区的应急准备。

它们会在昆明安家落户,从此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还是会继续向北,甚至走到贵州?

万一它们想在黄果树大瀑布下洗个淋浴,在南明河里打个滚儿什么的……

那它们再往东北方向走400公里左右,就到贵州距离云南最近的威宁自治县了。

北迁的象群 图片来源半月谈微博

从4月16日离开墨江县到现在,这个被称为“断鼻家族”的亚洲野象群,已经向北走了400多公里。那它们再走400公里,应该不是大问题吧?

如果没有人工干预,这些亚洲野象是有可能走到贵州来的!贵州野生动物专家冉景丞这样答复动静小编。作为贵州省野生动物与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员,他在保护区工作了二十多年,对大自然和对他家一样熟悉。

贵州省野生动物与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员冉景丞

“象群迁徙,一般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栖息地,在找到合适的地方之前,它们可能会一直行动。所以如果继续北迁,象群是有可能进入贵州的。”冉景丞说。

既然象群迁徙是为了寻找栖息地,莫非是原来的地方住不下去了吗?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可能是因为象群原栖息地生态环境良好,大象繁盛,种群内竞争加剧,才有部分大象被迫迁徙。

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多头。象多地少,远走他乡也很正常,毕竟咱们人类也会“逃离北上广”,寻求压力更低的生活。

不过冉景丞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可能是全球变暖引起了此次象群北迁。

“由于全球变暖,可能影响其原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结构,也就影响到大象的食物来源,所以象群选择了迁徙。”冉景丞说。

顺便一提,大象对于温度的耐受力和适应力都比较强,北迁并不是为了避暑。所以假如它们一路北上来到贵州,吸引它们的,应该不会是贵州凉爽的气候。

贵州境内乌蒙山的壮丽景色 王立杨 摄

那,它们会不会是因为很喜欢贵州的生态呢?

要知道,贵州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0%……这样的好生态,我是大象我都想来!

遵义绥阳宽阔镇六井沟湖 胡志刚 摄

那么,这些亚洲野象来了,贵州哪个地方最适合它们呢?冉景丞说,毕节金沙的冷水河畔就很不错,水草丰美、植被多样,环境生态良好,符合大象的生存需要。

毕节冷水河景观

但是,这些大象要想在贵州“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变得“象”丁兴旺,怕是不太可能。

“贵州的生态环境好,但并不是非常适合大象栖息。”冉景丞说,“原因在于贵州大面积的森林覆盖。大象是草食动物,主要的食物来源是草与灌木;而在森林当中,集中连片的高大树木并不能满足大象的食物需求。”

贵安新区麻线河流域风光 黄龙 摄

象群之所以迁徙,无非是寻求水、食物与活动空间。贵州的生态虽好,但在食物上难以满足象群的需要。

“要说让大象生存,贵州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容纳象群繁衍生息,贵州就不是很适合了。”这是冉景丞给出的结论。

这是不是说,贵州从来就不适合大象在这里安家落户?

其实,如果把时钟往回拨个3000年,咱们还是可以在家门口看见大象的(如果你穿越到那个时候的话)。

据冉景丞介绍,贵州出土过大象的象牙与座牙化石,证明以前曾经有大象栖息。

“北至我国黄河流域,都有大象曾经生存过的痕迹,以及相关的化石出土,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左右。”冉景丞说。

之所以大象之后在这些地区逐渐“销声匿迹”,主要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比如知名的三星堆遗址就出土了“象牙坑”。

不过,今天的人类,已经不会再打大象牙齿的主意了。

因为我们懂得了珍惜野生动物。

贵州沿河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 张洪全 摄

今天(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2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段时间我们对“断鼻家族”采取的柔性措施,已经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在贵州,这种人与自然的大和谐也随处可见:梵净山、万峰林、冷水河、黄果树……这些山清水秀的地方不仅是群众钟爱的景点,更是动植物繁衍的天堂。

毕节威宁草海的鸟儿们 聂宗荣 摄

北迁的大象不一定需要乘凉,但你可以来贵州避暑,享受自然的和谐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