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丨豆腐摊前的课堂

视听产品部 | 2025-10-04 21:10

傍晚六点,菜市场笼罩着收摊前的倦意。新搬来的李阿姨挎着菜篮,目光扫过稀落的摊位,停在一处豆腐摊前。案板上,最后两块豆腐水灵灵、颤巍巍,嫩得仿佛能掐出水来。摊主是一对聋哑夫妇,正用手语无声地交流着。李阿姨心头一喜,赶紧指指那诱人的豆腐,又掏出钱包示意购买。

未料,丈夫却连连摆手,动作快得有些急促。他迅速抄起湿布,像呵护珍宝般将两块豆腐仔细盖好,又小心翼翼地挪到案板最里端——那个避开了人潮和目光的角落。做完这一切,他才转过身,对着李阿姨露出一个歉疚而腼腆的笑容,然后继续低头收拾。

“嘿!真是怪事!有钱还不赚?”李阿姨心里“咯噔”一下,像被什么堵住了,不吐不快。她忍不住凑近旁边卖菜的熟人,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被轻视的恼火:“这豆腐孃孃架子还挺大!留着好豆腐是给谁开后门呢?看不起我这新来的主顾?”熟人张了张嘴,话还没出口,李阿姨已认定这对夫妇“不地道”,气呼呼地转身,脚步踩得格外重,菜篮子也跟着晃荡。

几天后,李阿姨加班晚了,匆匆赶到菜市场时已近七点。暮色四合,市场里人影稀疏,大多摊位早已人去摊空,只留下些零星的垃圾在昏暗中静默。她惊讶地发现,那对聋哑夫妇的摊位竟还亮着一小片昏黄的灯。更让她心头一震的是,一个穿着沾满灰土工装的小伙子,正急匆匆地跑向摊位。

仿佛瞬间点亮了灯芯,老板娘一看见他,脸上立刻绽开无比温暖、纯粹的笑容,像迎接归家的孩子。她熟练地、几乎是带着某种仪式感地,掀开案板最里角那块熟悉的湿布——两块雪白、完好的豆腐静静地躺在那里,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她小心翼翼地捧起,装进袋子,郑重地递过去。小伙子双手接过,感激得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一个劲儿地点头鞠躬,又从口袋里慌忙掏出几张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皱的零钱。丈夫在一旁,眼神温和而坚定,他轻轻却不容置疑地推回小伙子的手,把钱折好塞回他口袋,又拍了拍小伙子沾满尘土的肩头,示意他快回去。

李阿姨像被钉在了原地。卖菜的熟人这时才得空走过来,声音低沉而清晰:“那是附近工地的小张,天天干到这么晚。聋哑两口子心肠软,知道他就好下班吃口热乎的豆腐脑,可总赶不上趟。所以啊,天天雷打不动,特意给他留着这两块最好的,风雨无阻,连钱都死活不肯多收一分。那天……大概是看您面生,怕您买回去不是现吃,白白糟蹋了这嫩豆腐的心意,才没卖给您。”

李阿姨怔怔地站着。渐浓的暮色像一块湿布,裹住了她发烫的脸颊。她看着小张在路灯下拉长的、略显疲惫却满足的背影,看着聋哑夫妇在微弱灯光下默默收拾摊位的、沉默而温暖的侧影。原来,她只看到了冰冷的“不卖”,便在心里粗暴地丈量出了“势利”和“不公”,却丝毫没能量到,在那无声的、不为人知的角落,竟藏着如此滚烫的、不求回报的守望。这小小的豆腐摊,成了她人生一堂无声却震耳欲聋的课。

我们太容易如此。将眼前的一隅,固执地认定为世界的全貌,然后急不可耐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这便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如同你沉醉于榴莲的浓香,便难以理解他人的掩鼻而逃;你精打细算货比三家,便无法认同相似收入者的“大手大脚”;你习惯了朝九晚五的规律,便轻易判定夜猫子都是“不自律”……然而,你的尺子再精准,也只能丈量你自己走过的山河。

曾有一对清贫的爱人,丈夫倾其所有,只为给新娘买下一枚朴素的婚戒。店员一句脱口而出的“真不敢相信有人用这么便宜的戒指结婚,太悲哀了”,瞬间将那对新人无价的深情与期待,贬得一文不值。她如何能丈量那对夫妻共同趟过的风雨长河?又如何能理解那枚小小指环所承载的千钧情意?如同李阿姨,只看到了“不卖”这一个冰冷的动作,又怎能丈量出那两块豆腐里,沉甸甸的、无声的温情?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借父亲之口道出箴言:“每逢你想批评别人时,请记住,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如你一般的优越条件。”  

每个人都是独特环境的产物,以己之长轻量他人之短,如同拿玫瑰的浓烈指责茉莉的清淡——世界之美,恰恰在于参差百态的生命形态。

那些匆忙落下的评判,往往是我们未曾跋涉的沟壑;轻易出口的指责,有时不过暴露了内心尚未照亮的角落。生活如此宽广无垠,我们各自走在不同的路上,经历着各自的风霜雨雪与晴空暖阳。下一次,当你想举起心中的尺子去丈量他人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否,又一次错过了角落里那份未被言说的温柔?这堂在喧嚣菜市场里由无声者教授的课,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温习。”

愿你守护自己的光芒,亦懂得珍惜他人的烛火。世界偌大,容得下万盏灯火各自明亮。真正的成熟,是懂得自己的光芒可以照亮他人,却从不遮蔽他人的微光。

摄影/撰文: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