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王希白咏诗明大志
《黔故续谈》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辑出版,本书由馆长冯楠担任主编,馆员陈福桐、张彦夫担任副主编,杨祖恺、许国珩等参加编辑。本书从不同侧面记述了近百年贵州社会历史事件、风云人物、英贤轶闻趣事,以及地方民族风情、历史名胜古迹等。编辑中,突出笔记文学所具有的野史杂说的特点和地方特色,务求史科翔实,文风简约,生动活泼,对近现代史聊补缺闻。
王希白咏诗明大志
王希白,原名廷莲,号香湖,遵义禹门(今禹门乡)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觐见皇帝时,帝曰:“何不叫青莲?”遂改名青莲。后知江南崇明县,历江宁知府,山西冀宁道、广东按察使,擢山东布政使,未到任而卒于广东任所,年63岁。归葬绥阳县郊,有《金粟斋诗文》行世。
王希白为官,以贤能称。时黔人有“三节(杰)青莲一树果”之誉,称颂当时贵州的几位名人。其中,“青莲”即指王希白。
王希白少年时代在遵义沙滩老塾师黎安理处读书,聪慧、有大志。其作诗、咏对皆有气势,不同常人。一次,老师指着池中青蛙命其作对,王希白略作思索,即诵出一联:“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发声。”在座者皆惊异。
又有一次,老师布置写诗首一首,题目为“咏蕨”。蕨者,即贵州山中生长的一种植物,其嫩芽可食,人们称之为“蕨菜”。王希白交上一首七绝,诗曰:
一锤击破地皮穿,
握紧东风不放拳。
待到子规啼过后,
金龙五爪面朝天。
这一首诗,将嫩芽之姿态形容得栩栩如生。更可叹的是诗中所表现的气魄,非同一般,很难想像出自一少年之手。
王希白以后的诗多为一般官场应酬之作,他不论在何地为官,都以勤政爱民、廉洁公正为己任。死后,皇帝特旨,允许其灵柩回乡可穿城而过。获此殊荣者,是很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