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花溪·溪山听见”文化访谈@石行:一个书院,一方文脉的传承
本期邀请嘉宾:石行
孔子的老师老子曾有言:“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非人为的、自然之美。明朝圣贤王阳明曾在《太子桥》一诗中有:“树里茅亭藏小景,竹间石溜引清泉。汀花照日犹含雨,岸柳垂荫渐满川……”素描太子(慈)桥往南风景。花溪,正是筑城以南几里。花流成溪,为“浪漫”一词最灵动的元素。秀美花溪历史悠久,不仅有众多名胜古迹,文化底蕴更是丰富。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筑街道办事处天鹅村李村组花溪水库湖畔的贵州播雅书院,枕山生水,迎风纳气。学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州地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学习、传播、传承、培训、教育、推广,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FM95.2贵州交通广播4月16日20:00“秀美花溪·溪山听见”文化访谈,本期邀请青年文化学者,贵州播雅书院理事长、院长,贵州省教育厅贵州教育大讲堂主讲嘉宾,《武威石氏乐谱》中华古诗文吟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22年花溪之夏文化星推官石行,与你分享“一个书院,一方文脉的传承。”
石行生于贵州遵义农村,幼承庭训,自幼随曾祖父、祖父辈学习中华诗书礼乐文化。因为痴迷传统文化,自小学到高中,石行也成为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另类”,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他曾说:“我享受着这样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古老的读书方法,沉浸在中华先贤给我营造的美好世界里,哪怕别人不理解我享受着这种孤独的高贵。”他深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也不应只存在于历史文献中,更应成为大众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动力。为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为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肩负起应尽的重任,在石行大学毕业的2015年,他决定创办播雅书院,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
创业伊始,为给书院寻找一个合适的办学场所,石行花费3个多月时间,骑着自行车和摩托车,跑遍了贵阳市白云区、乌当区和花溪区的村村寨寨。最终,校址选在了花溪区天鹅村。“花溪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自古以来走出了赵以炯、周渔璜、吴中蕃、姚茫父等一大批文化先贤,如今这里高校林立,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好地方。”石行说。经过几年发展,如今播雅书院花溪园区有房屋60余间,占地4000余平方米,供师生耕种学田10余亩,拥有古籍藏书千余册。书院有专职员共20余人。突出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贵州文脉梳理、全省文化建设“四大工程”、助力贵州文化自信自强、贵州民间古籍搜集、吟诵传承、黔学研究、私塾采录、智库建设、书目出版、课题申报、人才培养、贵阳花溪“周渔璜、周钟瑄文化园”(贵州播雅书院“千年书院·人文高地”新址)建设和遵义凤冈“中华吟诵之乡”的打造。
未来,贵州播雅书院将不断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意义,希望每一位来到书院的人,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触碰,感知其魅力与生机,有所学、有所思、有所乐、有所启迪,由术及道,汲取到传统文化的智慧。锁定FM95.2贵州交通广播4月16日20:00“秀美花溪·溪山听见”文化访谈@石行:一个书院,一方文脉的传承。
《“秀美花溪∙溪山听见”文化访谈》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好花溪的文化内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名人文化、饮食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挖掘城市内涵,做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文促旅,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形象和品质,为花溪区文化旅游产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我们策划推出《“秀美花溪∙溪山听见”文化访谈》节目,邀请各界文化名人通过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在花溪谈文化,让更多的人,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花溪,爱上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