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红色贵阳 | 曾经的市西路热闹到你不敢想象......
改革开放初期,市西路逛街的市民摩肩接踵,比过节还热闹的场景或许令老贵阳人印象深刻。贵阳市的市西路如何发展成一派繁荣的景象?有请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何玟为我们讲述。

市西路曾经的繁荣景象
00:00 / -解放初期的市西路
何玟:在我的印象中市西路总是一幅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繁荣景象。在历史上,贵州一直处在封闭的状态中,因此发展极为缓慢。这一情况在建省后,贵阳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才得到改善。抗战时期,贵阳社会经济出现了“战事繁荣”。解放后,贵阳经济经过调整后取得了显著成效,商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下,发展依旧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振兴贵阳,让与市场分离的商业体制逐步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羁绊,决策者们明确了“通则活,活则进”的指导思想,以改革的精神,先后恢复与开放了城乡集贸市场,提出“敞开城门、放宽政策、取消限制、提供服务”,扩大城乡商品交流,繁荣城乡经济的战略举措,调整购销政策,贯彻“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和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逐步完善的方针,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势、多流通渠道、多经营方式,少环节开放型的流通格局,使贵阳商贸市场的建设进入了发展的时期。对于推动贵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源/南明区人民政府
几十年的风雨沧桑,繁华的商贸城市在贵阳已具雏形,这受益于改革开放和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大循环、大发展的正确决策。例如当时的贵阳百货大楼,是全省最大规模的连锁商店;而当时的贵阳华侨友谊公司,则是全省第一家由国有商业企业改建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在80年代,贵阳全市市场建设总投资达到了1350万元,相继开辟了东山水果批发市场、三桥蔬菜批发市场,市西路小百货批发市场、沙冲路农副产品市场和振兴综合市场等等,解决了人民吃菜购物难的问题。
贵阳市西路的路上全是摊位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城市郊区先后建立了114个工业消费品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当时的市西路,是紧靠贵阳旱码头、与市西河相伴,全长为980米的古老街道,也在改革开放中因小百货批发市场的超常发展而脱颖而出,一跃成为贵阳乃至全省商界小百货批发行业的“龙头”而引人注目,名噪省内外。虽然时过境迁,曾经的市西路也不复存在了,但市西路已经成为贵阳发展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镌刻在老贵阳人的记忆中。
这里是由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为您带来的《不忘初心·红色贵阳》专栏。回顾初心故事,用红色精神激励当下。我是珮成,下期节目再会。
实习编辑:向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