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漫记∣《矩州风物--高高孔学堂·朗朗诵读声》
作者:涤之
低着头一梯一梯地上着贵阳孔学堂汉白玉的坎子,刚喘得一口气,兀地,孔子已经伫立在我身旁了。
猛抬头,冲入视觉的是面带微笑、下颌微抬、目视远方、庄严高大的孔子,稳当当地站在孔学堂高高的台阶上,向来拜揭访问、游览观光、学习教化的人们作拱手礼。我赶紧左手盖右手,切切地对着孔老夫子,亦回了一个拱手礼。“高山景行”,这四个字倏地就涌上脑海,我的心不由得抽了一下。实在的,中国5000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人能这样地受人景仰呢?可想而知,当我面对这尊高达9.28M、温良恭俭让、万人敬仰之的孔圣人行教雕塑时,我是怎样的高山仰止、诚惶诚恐啊!
孔学堂的孔子行教像,系采用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的“孔子行教像”一图为范本,此塑像体现了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身份、地位、思想、神韵及特征,真可堪称动静恰适、形神俱佳,令人不觉心神往之。我以为就我一个人神情肃穆在作庄重的拱手礼,岂知一回头,我身后的好几个人,都正襟危站地拱手向着“孔子行教像”行礼。我对我的自以为是感到羞愧。真好,有这么些人彬彬有礼地向往孔学,我好高兴。这最好的明证了贵阳孔学堂推崇孔学、弘扬国学、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高明举措。
沿着孔学堂中轴台阶一级一级拾级而上时,一阵哗……的喧嚣声从坎子下呼……地涌上来,还没等我回头,一群头十岁的孩童们欢叫着飞奔上来围住了“孔子”。叽叽喳喳地说着孔子的衣服、眉毛、面容,还学着孔子作拱手礼状,咿咿呀呀地好不欢快。此情此景,让我突然想起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班来了一位新班主任,这位刚从贵阳师范学校毕业的19岁老师一进教室,手捋两条大辫子,往双肩后一甩,笑眯眯地说,我姓赵,先打一个谜语给你们猜,你们猜到的这个字就是我的名字。说着,汤老师就读:“一字九横六直,天下无人认识。颜渊去问孔子,孔子认了三日。”
连孔子这个大思想家、教育家都要认三日才猜得出的字是什么呢?见大家“九横六直,九横六直”不停地画着写着,怎么画怎么写不都猜不对。赵老师又说:“多想想,就在三日里找”。有位同学说,连孔子都要认三日,我们肯定要认好多个三日哦。倒是赵老师和同学的三次“三日”提醒了我。对呀!“三个日”我说是亮晶晶的“晶”吧?这时候,大多数同学都猜出是“晶”字来了。赵老师说“对!”
还在笑谑自己少时的天真蒙昧,不觉已来到供俸青铜铸孔子坐像的大成殿。此时,春日的阳光透过天穹玻璃洒向孔子,亦温暖了坐像前的“四配”。“四配”者,即人们熟知的孔子最得意的嫡传弟子颜回、曾参,当然还有孔子的孙子子思以及孟子。孟子虽晚了孔子100多年,但因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因此,可以说子思上承孔子,下启孟子,是孔孟道统传承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了。大成殿还高悬着四块醒目的牌匾,都是清朝皇帝为褒扬孔子所题写:“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万世师表”、“斯文在兹”。一般人熟知的应该就只有孟子对孔子的赞誉“圣集大成”与“万世师表”了吧。这都是源于孔子的德治、仁爱、修身、文教等方面的思想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才被清康熙皇帝题匾“万世师表”高悬于山东孔庙的哦。再往前行,进入眼帘的左右两边分别为“十二哲”的木刻浮雕,从东侧起依次为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西侧为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除朱熹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其余11人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孔学堂的布置真可谓匠心独运,一个大成殿,就看到了这么多先哲。看是看到了,但要真正地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恐怕这孔学堂,得多来几次才能有所斩获吧。
呵,“万仞宫墙”!脑海里亟亟搜寻,终于拼齐了这个故事:说,鲁国一大夫曾说子贡的学问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则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的这道墙有好几仞高,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
“仞”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大约有7尺多高,及一个人的肩头。后人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赞美,遂而改名为“万仞宫墙”以突出孔子的深厚才学。子贡是孔子的高徒, 亦是“孔门十哲”之一。遥远而谦虚的端木赐(即子贡),因秉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诚信经商,成为了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亦是今天从商之人尊崇的儒商鼻祖。后来,人们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
离开了孔学堂重中之重“大成殿”,不觉来到了杏坛。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在这里他给三千名来自各个阶层的弟子讲课,传递着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之所以取名“杏坛”,据说是当时孔子带领一群弟子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孔子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干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不过孔子栽的到底是银杏树还是杏树,尚无定论。因为杏坛的周围,既有杏树,也有很多银杏树。
似乎也在跟着纠结“银杏树”与“杏树”之泾渭,敞开大门的明伦堂已经在召唤我了,我三步两步跨进了孔学堂专门设置的国学讲座明伦堂一楼明德厅,竟有着满满一厅堂的听众。一问才知道,今天是《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任课教师教材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此举行。贵阳市的400余名幼儿教师代表参加了《国学读本》幼儿版的培训。
现下讲坛上讲话的是贵阳市教育局的李明昌先生。生长在幼儿园的我,不觉驻足倾听。李明昌先生希望每位参训的老师能转换好角色,当好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工作。
据接待我的黄老师介绍,本次培训将分两期举行,第一期为期8天,将分别对幼儿、小学(高年级、低年级)、初中老师进行《国学读本的教学思考和建议》《国学课程和语文教学的关系》等专题讲座内容的培训,第二期为期4天,由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对参与学习的老师进行《吟诵—中国传统读书法》的教学培训。两期培训,将有1900余所学校(包含幼儿园)的2000名老师参与培训。这次培训的宗旨,是希望能用通俗的语言把国学文化扎根在孩子心里。
黄老师说,每逢周末明伦堂都是听众满座。孔学堂采取多种方式向全国各大儒学机构、高校以及众多学者联系,寻求支持和帮助。希望他们能来到贵阳孔学堂作国学公益讲座。王蒙、杜维明、王世明、于丹、钱文忠及顾久、张新民等70余位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欣然来到明伦堂登坛演讲。2013年,明伦堂已经开展公益国学讲座108场,听众4万余人。现在孔学堂公益国学讲座已然成为了贵阳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信步徊环,已驻足在专门提供贵阳市中小学生、青少年学习体验场所的六艺学宫,一阵跺跺跺的急促小脚步声突然盛嚣尘上,甚嚣声轰地突然就噪进了六艺学宫。百十来个孩童冲进来就齐笃笃地席地而坐,瞬间,六艺学宫内顿时鸦雀。原来每周星期一、三、五下午到孔学堂传习“新六艺”国学技能。今天可不就是星期三吗?正好碰上,真切感受。现下娃娃们的时代,真好!
少时,我们也知道百家姓,可是,我们读不到“何吕施张”,仅仅就“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那是因为“周吴郑王”已作为穿得讲究、周正、仪态严肃、认真的意思而约定俗成的“成语”用了;读得再进一步的,顶多就止于“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百家姓”就似乎已经是事不关己不劳心的“份外”了!
孩子们嫩丫丫读经史的天籁之声,像纷纷坠落的音符,穿透六艺学宫一格格的窗棂,送别棂星门外正踏上归程我,我不由得心生祝福:愿这些尊孔、尊天之礼的孩童们,在高大恢宏的孔学堂里,感悟圣人的威严,研文习德,好学求进,学圣人之德,传圣人之智。在“孔子”的陪伴下,稳稳当当踏上“泮桥”正正堂堂进入“泮池”……自信满满地朗读:“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