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贵阳正本书院——《桑榆非晚献余晖》选篇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 2023-02-27 12:45

与其让世俗流行的空话、套话去耗费诸君的宝贵时光,不如留白让诸君斧正。无师友、领导、同仁及后学、拙荆之教诲、鞭策、帮扶、支助,绝无有野老理想人格之实现,为学方略之渐成,经师人师之进步。文章千古事,成败任君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谭佛佑

贵阳新城六广门内大街的正本书院

所谓贵阳新城,即明天启年间,贵州总督张鸣鹤、巡抚王瑊,将于贵阳北门外增砌之外城,设有威清、六广、红边、小东(后称新东)四门。城中通南北之大街一条,即今之南起于北门桥喷水池直往北达六广门的中华北路。分为两段名之,以普定街(今黔灵西路)抵大街之十字路口为界,南曰广东街,北曰南京街。就在南京街与永乐路南侧的交汇处,清嘉庆年间,就建有当时贵阳市区有名的三所书院之一的正本书院,书院因建于市之北区,并与南区正习书院(俗称“南书院”)相对应,故称“北书院”。

乾、嘉时期,通过清初的改土归流,崇儒兴学等活动,边陲贵州的社会经济、人文教化,得到长足的发展。省垣贵阳仅有的一所书院——贵山书院,已远远不能满足黔省文教勃兴、人才培育发展的需要。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身为贵州布政使的常明,深深懂得兴学立教,培养人才,乃监司不可推卸之责,于是主动捐赀为倡,多方筹集资金,又拨出部分公款,同时兴建“正习”“正本”南北两所书院。

北书院在原贵筑县丞废廨的基础上建成,规制相对完备,有头门七间,左为门役房,右为书办房。门内讲堂三间,堂之左右斋舍各十间,堂内客厅三间,厅后为山长住房,后为尹公祠,专祀贵州先贤汉儒尹道真,其他一切后勤生活设施,均已完备。不久常明离任去,之前曾将公款银六千两,存粮道库,收息以供书院师生膏火。结果此笔书院的专用款,被时任贵州巡抚的满洲镶黄旗人伊桑阿全部贪污,用以作为嫁女儿的资费。于是南、北两书院顿感经济危机,膏火无着,不得已只得“苛派属员”“出于官捐”。但此绝非长久之计,其后只得从贵山书院的经费中,划拨其半以充南、北书院之用。结果是三所书院都感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三所书院正常的教学工作和师生的生活质量。

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七月,伊桑阿在贵州巡抚任内“骄奢乖戾”的劣迹和贪赃在法的罪行,被时任云南巡抚的初彭龄弹劾告发,朝廷命云贵总督觉罗琅玕查处审理此案。在勘问核实后,遂将伊桑阿革职查办,处以极刑,绳之以法。至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粮储道倭臣布莅任到筑,见书院讲堂、学舍、墙垣等,因日久多呈倾圯之状,常思“人材之作育,半由书院;书院之废兴,端赖有司。”但又虑“鸠工之费无所出”,于是计首捐己奉以为倡,付诸贵筑邑令,鸠工庀材,“废者葺之,朽者修之,越月而工竣”。广为号召,“士之有志于学者,弦诵其间,思阳明之教泽未湮,念大吏之培植匪易”。倭臣布这次对书院的增修,真可谓“云甍构就”,让贵阳士人“路可梯青”,为振兴贵阳的文化教育事业和人才的培养,又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至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贵州巡抚曾璧光对书院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维修,也算是晚清对贵州边徼书院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圆满功德,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维新变革浪潮的迅猛冲击,传统书院教育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且已势在必行。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正本书院遂改为贵阳府中学堂。改新学堂二年后,即至公元1905年10月,当时在贵阳都具有革新思想和改革教育热情的一大批名宦学者、有识之士,诸如李端棻、于德楷、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极力向当局呈请,将次南门外为贵阳八景之一的雪涯洞丁公祠、昭忠祠,创办新式学堂,经贵州巡抚林绍年批准,遂将原在“正本”即北书院设置的贵阳府中学堂,迁移至此,并改名“贵阳中学堂”,由于德楷、唐尔镛任监督,主持校务。后于辞任,由华之鸿继任。学校于公元1906年3月正式招生开学。

随着慕新学者日渐骎骎,雪涯洞之校址已显狭隘,远不能满足向学者之需。于是众议遂于南明河对面之半岛公地拓建新校。移校之经费,除得政府指拨部分公款外,余则由广大官绅吏民乐捐襄助。新校落成后,生员不限于贵阳一府,并决定扩大面向全省招生,学校故更名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即后这所学校的发展可谓绵延不绝,且日益勃兴。时至今日,已成为贵州省第一流的百年名校,即贵阳一中是谓。

至于贵阳府中学堂迁出后的校址,旋即改为高等巡警学堂。先招简易班,前后毕业两期。至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才招一正规班时。时值“辛亥”前夕,时局动荡,学员均未肄业完毕,遂匆匆提前的结业,学校亦宣告停办。辛亥革命贵州首义后,新政权建立,遂将其改为贵阳北区警署,此“机构”一直延续至今,只不过现今名为贵阳市公安局云岩分局而已,警署机构之实质犹未变更。至于贵阳一中迁观山湖区后,南明河畔的学校原址,被筑城人民视为育才兴文的风水宝地——沿河半岛,贵州新教育发展的“摇篮”之一,培养过千千万万优秀人才的基地。

谭佛佑,号安平野叟,1938年生,贵州平坝人,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教授,省内知名学者。现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教育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潜心研习教育理论、中国文化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贵州历史文化教育等课题,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若干篇。在数十种学术刊物发表《论黔中王门与明代贵州的书院》《贵州石门坎教会苗民教育述评》等学术论文近百篇。主编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先秦卷、《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