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碰撞:百余名与会嘉宾齐聚贵阳 共话视听行业的发展——第七届中国高校网络视听论坛五场专题论坛圆满结束

原创 | 2025-04-21 11:34

4月19日下午,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指导,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与贵州民族大学联合主办,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承办的“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暨第七届中国高校网络视听论坛”的五场专题论坛在贵阳溪山里酒店举办,100余名参会嘉宾围绕相应主题进行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展现了中国网络视听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视野。

专题论坛一:智能时代的视听变革

专题论坛一的主题是“智能时代的视听变革”,紧密围绕智能时代中视听行业的变化与发展,涵盖从内容生产困境与发展路径、伦理机制、伦理审美、感知重构与人文反思、人机共创下的内容重塑等领域。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电影电视学院院长罗思主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王方担任学术点评嘉宾。来自全国多所知名高校及媒体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多元视角深入剖析智能时代视听领域的变革与发展。

罗思教授(右三)主持专题论坛一

在嘉宾发言环节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智华强调人工智能正推动网络视听内容生产范式变革,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张智华指出:“网络视听已经成为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去平台和渠道。”潍坊学院傅嘉彬、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张岩松等嘉宾则从数智时代网络视听内容创新路径等角度,为行业发展寻求新路径。针对AI影视剧本创作,北京大学教授邱章红聚焦AI剧本生成系统的伦理注意力机制;北京印刷学院讲师王颖倩探讨AI生成影视剧本的道德伦理约束建模;广州体育学院讲师王慧论述AIGC下表演主体性变革,深入剖析虚拟表演的真实与拟像。在AIGC技术应用层面,武汉传媒学院助教杨阳分享AIGC赋能“核”文化短视频创作的怀旧表达技术,进一步引发学界对 AIGC 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探讨。

张智华教授(左二)讲解人工智能推动网络视听内容生产范式变革

在研讨会点评环节,王方指出,网络视听领域多元研究视角碰撞意义重大,既有用人文社科方法归纳网络视听内容和生产现象,也有以哲学社科工具剖析技术伦理。他强调,面对 AIGC 时代人机共创趋势,媒体人既要拥抱这个人机共创的时代,也要坚守人文精神,让科技与人性同频共振。

王方(右二)进行学术点评

专题论坛二:网络微短剧的叙事创新

专题论坛二的主题为“网络微短剧的叙事创新”,围绕网络微短剧的制片模式、AIGC技术应用、叙事创新等多个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究。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许波主持论坛,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兼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樯担任学术点评嘉宾。

专题论坛二现场

论坛上,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黄鹏提出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运营提升微短剧创作水平,破解课程、专业能力和艺术性等困境。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陈琰指出,微短剧爽感叙事正从强刺激向强共鸣转型,强调以创新、美学和情怀打造精品。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何天平从国际传播视角分析微短剧出海优劣势,提出构建长效文化传播机制。天津传媒学院副教授赵俊丽探讨微短剧精品化创作,提出一系列策略。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毛美娜以国家安全文化题材为例,探索精品化路径和文化价值表达。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黄鹏在专题论坛二上作研究分享

此外,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龙雯提出三元辩证治理模型应对微短剧文化困境;中央财经大学助理教授张立娜研究跨文化生产与传播问题;南京财经大学讲师刘钊以“听花岛”短剧阐述流量与内容耦合机制;吉林艺术学院讲师包恩齐研究竖屏短剧制片模式;安徽艺术学院讲师姚学分析AIGC技术应用;山西师范大学讲师苏林提出非虚构文学改编网络剧的奇观现实主义建构方式。

学术点评嘉宾陈樯认为,微短剧的命名影响学界研究方向,其商业属性已突破传统影视概念,当前存在内容同质化等问题。许波也指出,网络视听研究应构建全新范式,深入思考微短剧底层逻辑,避免受传统影视研究范式局限。其他专家还就微短剧盈利模式、艺术性与商业性平衡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

专题论坛三:网络视听与文化赋能

专题论坛三的主题是“网络视听与文化赋能”,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与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共话数智时代网络视听与文化融合的前沿命题。论坛由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邬建中主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晖担任学术点评嘉宾。

专题论坛三现场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韩韶君以“从‘系统性改造’到‘生态化重构’” 为视角,剖析数智化时代视听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路径。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廖璇与研究生李欣蔓聚焦网文出海现象,揭示双循环格局下数字叙事的价值共创机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海龙以“微短剧与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为切入点,提出“游历式叙事”理论。齐齐哈尔大学教授孙亚茹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探讨文旅类综艺的价值升级路径。天津传媒学院副教授武小宇基于沉浸理论,解析文旅短视频的叙事模式。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刘毅团队针对贵州非遗微短视频创作,系统分析现存问题并重构创作范式。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晓旭立足河北历史文化资源,针对地方微短剧创作困境,提出 “身体叙事”“地域符号放大”等策略。四川传媒学院讲师周鸿宇结合四川方言微短剧的成功实践,解读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王晨玺以“非遗守护”为核心,提出“个体生命-场景化-具象化”的共情叙事矩阵。南京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刘佳佳以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阐释游戏化叙事与考古数据协同的文化再生产机制。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海龙(右四)发言

论坛尾声,赵晖进行学术点评,她高度评价了嘉宾发言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指出本次论坛围绕“数智赋能”主线,在国际传播策略、文旅融合模式、非遗创新路径、技术应用场景等方面形成了丰富成果,为网络视听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维启示。她呼吁学界与业界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以技术创新驱动生态重构,推动网络视听在文化赋能中发挥更大作用。

专题论坛三与会者合影

专题论坛四:网络视听与文化出海

专题论坛四的主题为“网络视听与文化出海”,由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伍顺比主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刘荃担任学术点评,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各个专业领域的10名专家学者,立足于自身的专业领域,从多维度提出创新观点,为网络视听领域的学术研究与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方向。

专题论坛四现场

河北大学教授杨状振探讨虚拟现实媒介叙事,为中国梦主题创作提出路径。宁夏大学教授于鹏亮阐述“数字永生”,包括单向、双向及意识永生形式。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李伯冉聚焦总台春晚无障碍转播,剖析技术对专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影响。辽宁大学教授马岂停围绕数智时代口语传播者,探讨身份认同与自我呈现。银川科技学院副教授伍蕊分析数智化时代广播剧的创新与技术赋能。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魏佳探索“文化 + 科技”下科普短视频创新。曲阜师范大学中级讲师潘倩文研究网络配音综艺的亚文化与破圈。湖南师范大学讲师石力夫解析网络影视混剪创作。同济大学讲师甘露顺探讨数智时代电影产业变革与影像真实。

杨状振在主题论坛四上发言

在学术点评环节,刘荃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点评。他肯定了各位发言人研究的创新性与现实意义,同时也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他表示,本次论坛凝聚哲思与实践智慧,展现行业开放活力与文化传承根基,在学术上推动网络视听理论深化拓展,在行业实践中提供新思路方法,促多元包容创新发展,提升行业水平与影响。

刘荃教授进行学术点评

专题论坛五:研究生论坛

专题论坛五为研究生论坛,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智能媒介与未来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张陆园主持。《视听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副主任周怡帆担任学术点评嘉宾,对发言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与专业指导。来自多所高校的13位研究生及研究助理在论坛上发表精彩演讲,围绕当下网络视听领域的多个热点话题展开交流探讨。

专题论坛五的主持人张陆园(左三)和学术点评嘉宾周怡帆(左一)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天羽论述了新时代外国人在华纪实影像创作呈现出新特点。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梁晓提出短剧发展存在题材同质化、重情绪轻逻辑、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吕梦臻从技术、文化和艺术层面深入探讨虚拟数字人短视频的身体叙事逻辑。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星辰提出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可采用“红梅浇筑”关注个体命运的叙事策略,以小人物故事展现宏大时代背景。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学渊以央视微短剧为例分析AIGC技术的应用。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米钊壹基于德勒兹的褶子思想提出AI影像是基于人脑提示和算法想象生成的。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沐洲分析了游戏《黑神话:悟空》通过文化赋能构建感受的共同体的过程。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苏思怡深入探讨数字永生技术,包括单向、双向及意识永生的概念与实现方式,及其对生命观的影响。

专题论坛五现场

周怡帆在学术点评环节,充分肯定了同学们选题的价值,认为研究视角新颖,涵盖网络视听多个前沿领域,具备较强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同时,她针对同学们的发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她鼓励同学们在后续研究中,持续挖掘研究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完善研究内容,并积极将成熟的文章投稿,为网络视听领域的学术发展贡献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专题论坛五与会者合影

4月20日上午,本次年会暨第七届中国高校网络视听论坛在贵阳市溪山里酒店顺利落幕。

文字:李温柔、尚俊杰、康佳荟、任梦洁、杨梅

图片:王浩然、张睿晅、陈博文、杨金灿

指导老师: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