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家庭说》|犯过最难察觉的错 ……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2-12-26 21:22

遇见·听我说

1.gif

第666夜|陪伴曲《心事文案》

最近,网上有则热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发帖人说,她最好的朋友哭着跟她打电话,仅仅因为一块虎皮蛋糕。

朋友很想吃超市里卖的虎皮蛋糕,16块钱一斤,但她妈妈不允许。她的家境不是很差,买一斤蛋糕完成可以承担,但她妈妈就是觉得不值。她请求买半斤,但依旧被拒绝了,软磨硬泡了很久,她妈妈都没同意。

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她也是习惯性地苛待自己。19岁以后她就没再过过生日,因为觉得特地过生日太浪费了,就连买蛋糕都是买植物奶油的水果蛋糕,因为觉得动物奶油的太贵了,不值得。

发帖人对此也深有感触,因为她从小受到的也是这种苦难教育,遇事第一要义就是省钱。仿佛总有个声音告诉她:“你不值得太好的东西,不可以大手大脚,你只配选择最便宜的。”

很多家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长大,觉得是苦难造就了他们勤俭、节约、能吃苦的好品质。总有些家长喜欢鼓吹“苦难教育”,但其实,很多痛苦根本没有意义,还会给孩子留下深重的阴影。在这种教育观念下长大的孩子,总会对“享乐”抱有一种负罪感,以及深到骨子里的自卑。

有位家长提出了一个问题。

他说:“儿子每天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上下学,我想让他吃点苦作为宝贵的锻炼。怎么样才能让他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

他的儿子才刚上初中,学校离家的距离,坐公交车单程需要1个多小时。每天要花3个小时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儿子会抱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而这在家长的眼里,只是“不算远”“想锻炼他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说:“当年我在农村,每天步行上下学走很久我也没说过什么。”

我想说的,正如这位网友的留言:

“这种根本没有意义的‘苦’,究竟能锻炼出孩子什么样的品质?

“每天牺牲的这3个小时,拿来补觉、学习、运动不是更好吗?”

评论区里点赞最高的回答,一针见血地说出了这位家长的问题: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问题是,什么叫苦?

坐几小时公交车、忍饥挨饿、人后算计、人前白眼,这些其实不叫苦,叫穷。很多人以为自己在受苦,其实只是在受穷。就算你让孩子坚持坐十年公交车,也不过增加了不到一万小时的乘车经验。

这种经验要是有用,那些售票员下岗之后就不会找不到工作了!

那什么叫苦呢?认准一个目标,不管别人如何怀疑、否定、讥讽,自己从不放弃,从不动摇,咬牙坚持,这种叫苦。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放弃娱乐,不刷剧、不玩游戏,不参加没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不做没有价值的消费,坚持自律,坚持向前,这种叫苦。

这种苦,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强大,吃这种苦,才有意义。

可太多人,宁可受穷,也不愿吃这些苦。

很多家长的问题,就在于错误地定义了苦难。

真正有价值的“苦”,是一个人为了达成目标,不惜排除万难、熬住寂寞,甘愿忍受的“苦”。而毫无意义的苦,对一个人的成长并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苦难就是苦难,不会变成人生的“资本”。

很喜欢《活着》中的一段话: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避开。希望被盲目的“苦难教育”所影响的孩子,少一点,再少一点。

来源

人民日报刊选

ID:duzhewenxin|作者:小椰子

《遇见》栏目投稿邮箱:apllo@qq.com

0.gif

16.gif

ღ转载分享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