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全面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实质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担当作为

贵州卫视政务理论部 | 2022-10-28 07:45


作者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索晓霞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明确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路、新举措,是我们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高瞻远瞩、大气磅礴、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作为社科工作者,要全面准确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实质,深刻把握《报告》的重大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告》上来,主动担当作为。

第一,用系统性思维全面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实质。社科工作者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做好《报告》的研究和阐释工作。《报告》作为统领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领,是一个系统的全局性谋划,部分与全局之间有着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和相互影响,必须要用系统性思维来学习,不能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只有将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理解和把握,研究和阐释工作才能准确到位。只有系统性把握、全局性思考,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一些战略性的谋划才能认识深刻,阐释准确。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还要认真学习《报告》中的一些新论断、新提法、新要求,确保研究阐释的方向性和原则性。

通过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阐释,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告》的目标、方向、任务上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职尽责。

第二,用学术的敏感性,结合专业有重点地学,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问题,设计成项目,转化为成果,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担当和作为。《报告》不仅在战略上明确了目标方向和任务,还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比如说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四个坚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精神文化要求。 我们从事相关研究的时候,要深刻领会相关要求,学深悟透,进行问题性设计,前瞻性思考。

《报告》还有就理论探索和创新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强调:一是强调了两结合的重要性:即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二是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三是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就如何结合和怎么样把握好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观点方法,提出了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等要求。

这些不仅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深刻领会和整体把握的,更是我们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必须加以贯彻和落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