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堡村

村史百科 | 2024-12-29 06:00

邓堡村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寨英镇邓堡村

该村位于寨英镇东北部,距寨英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松桃县城46公里。东与寨英镇焦溪村接壤,南临寨英镇上寨村,西同寨英镇寨转村和大水村相连,北抵寨英镇黎堡村。该村传统建筑大都是明清两代修建的,以集中建筑为主,现大部分保存完好,建筑工艺古老,建筑风貌特别,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大多建筑都是传统的三合院和转角楼,多数房屋为坐北朝南。

邓堡村地形比较开阔,相对切割较小,地势起伏不大,多呈圆顶丘陵状,侵蚀面保存较好,规划范围平均海拔480米左右,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地下岩溶发育,有岩溶井、泉、溶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16℃左右,一月份月平均气温5℃,7月份月平均气温25-27℃,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五旗河、红旗河流经村域,水力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邓堡万亩大坝之称。民族民间文化丰富,民风淳朴,风光秀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生物资源丰富;其中珍稀树种有古树群、樟林、乌杨树、银杉、栱桐树,野生动物有野猪、野山羊、锦鸡等,该村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花生、玉米、药材以及其它经济作物。

邓堡村坐落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周围山体环绕,村中的道路主要是以块状式铺设,自然形成灵活多变的街巷。村庄建筑沿道路布局,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因此,形成“村—路—田”的空间格局,村子北面有怀渝铁路交通要道,其内是连接各家各户的石墙巷道,道路外侧及村庄周围是田园风光,形成了其特有的广阔的空间肌理。

邓堡村主要大姓为邓,全村共辖11个村民小组,分别为李家组、周家湾组、陈家湾组、岑洞沙组、老塘岩组、欧家堡组、田坝组、大树子组、街上组、院子组、桂花组;共480户,约2100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寨,本村以汉族为主,其他有苗族、土家族、侗族、壮族、仡佬族。

该村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花生、玉米、药材以及其它经济作物;村民个人年平均收入在6000至7000元,村整体经济水平在寨英镇属于中等水平。

触见历史

口述史

我是寨英镇邓堡村的统计员,我叫邓封成,今年66岁。我任邓堡村会计由95年起,至今已经有20多年了。当这么多年的会计,我对我们邓堡村、邓氏的来历还是了解的。我们邓氏族谱上记载有一两千人是由江西、湖广,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鹅掌大丘桐子巷一十九号搬迁而来。来的时候,是洪武祖派兵来平定这里的红巾军,就是背叛朝廷的一些反贼。邓氏祖先邓子斌带兵将这些反贼平定之后,就留驻此地居住,至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七百年伊始,祖宗邓子斌就开垦田地,兴修水利,使得子孙后代可以繁衍。到现在,我们邓氏已经传到23、24代了,现在我们邓氏有两千多人,在外面工作的,有的当了处长、县长、工程师,大学生的话前前后后已经有五六十人;在2017年,我们村里就考上个8个正牌的大学生,对我们这个地方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村里面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每年会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提供一两千块钱作为精神鼓励,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也只能提供一些精神鼓励,达不到物质方面的鼓励。就现在来讲,我们邓堡村受到了上级重视,来发掘传统村落;在这个传统村落里面就有许多历史古迹,这些历史古迹里面就比如说,过去的榨油坊、碾米坊、古庙还有古井,这些在三里五乡、十里八里路是找不到我们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古迹,在其他乡很难找到。从现在来讲,就是要深刻地挖掘我们村里的古迹、古物,对它们进行精心的保护,并且团结全村人心,一起协作好好地保管、保护我们村的古籍、古物、古迹等等。

环境格局

自然环境

邓堡村地形比较开阔,相对切割较小,地势起伏不大,多呈圆顶丘陵状,侵蚀面保存较好,规划范围平均海拔480米左右,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地下岩溶发育,有岩溶井、泉、溶洞,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域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左右,一月份月平均气温5℃,7月份月平均气温25-27℃,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
五旗河、红旗河流经村域,水力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该村民族民间文化丰富,民风淳朴,风光秀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生物资源丰富,其中珍稀树种有古树群、樟林、乌杨树、银杉、栱桐树,野生动物有野猪、野山羊、锦鸡等。

风景名胜

(1)寨英古镇

寨英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梵净山下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集苗族建筑与徽派建筑之大成。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桃寨英滚龙也享有成名,它集多种艺术于一体,既温文尔雅,又大气磅礴。200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寨英古镇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古城墙、古城门、青石板街道、红石板梵净古道,别具一格;金山寺、万寿宫、福寿宫、观音山、乌龟董、石板天然画、独岩冲、小金顶,景态万千;三公里长的浑水洞电站库区及十里飞瀑,山色水景美如画;壮丽的四方山溶洞奇观和风格独特的"寨英滚龙艺术"吸引着八方来客。

(2)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梵净山。

梵净山,武陵山脉的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面松桃、印江、江口三县交界处。在近300平方千米的原始森林中,生长有多种古老的珍稀树木,栖息着“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梵净山也是国内有名的佛教圣地。

登梵净山,有一古道最为便捷,就是经松桃自治县乌罗镇冷家坝村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东线梵净山旅游线路。

梵净之魂——蘑菇石

“蘑菇石”的名字就如它的形象一样,上大下小,形似蘑菇。它高约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它已经在风霜雨雪中飘摇10亿年以上,是造物主举世无双的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经典雕塑。现在,许多画家、摄影家都以它为题材,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艺术杰作。它如今作为梵净山的形象大使身份,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还走进了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

神来之书——万卷书

登上山顶,位于松桃县境内“万卷书崖”便赫然映入眼帘。整座山体都是层层叠叠、堆砌有序的页岩,势如卷帙浩繁的古代典册齐天堆放,气势宏伟,人称“万卷书”。万卷书是梵净六大奇观之一,早已闻名于世。古人有诗赞曰:“牙谶玉轴是谁储,万卷堆来混代初;遍地纵遭秦火劫,名山还有未烧书。”赋予此景人文的光辉。传说是当年唐僧西天取回真经时,所乘白马穿云破雾,前踢触及梵净山,从马上落下一叠佛经化石而成。

文物古迹

1、鲁班尺

邓堡村村民邓封成祖辈传承鲁班尺,年代久远。鲁班尺全称“鲁班营造尺”,亦作“鲁班尺”,为建造房宅时所用的测量工具,类今工匠所用的曲尺。鲁班尺长约42.9厘米,相传为春秋鲁国公输班所作,后经风水界加入八字,以丈量房宅吉凶,并呼之为“门公尺”。又称“角尺”,主要用来校验刨削后的板、枋材以及结构之间是否垂直和边棱成直角的木工工具。1市尺=0.8鲁班尺。鲁班尺产生不久即融合了丁兰尺,后又融入寸、厘米。是度量、矫正的重要工具。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风水文化、建筑文化中表现最为广泛。鲁班尺从左至右共分四排,其分别是传统的寸、鲁班尺、丁兰尺、厘米四种标尺。鲁班尺长约42.9厘米,相传为春秋鲁国公输班所作,后经风水界加入八个字,以丈量房宅吉凶,并呼之为“门公尺”。其八个字分别是:“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在每一个字底下,又区分为四小字,来区分吉凶意义。其八个字及附带的小标格分别代表的吉凶含义如下:

(1)财:吉,指钱财、才能。

1)财德:指在财、德善、功德方面有表现。

2)宝库:比喻可得或储藏珍贵物品。

3)六合:合和美满。六合为天地四方。

4)迎福:迎接福。福为幸福、利益。

(2)病:代表凶。指伤灾病患及不利等。

1)退财:损财、破财之意。

2)公事:多指因公家的事如贪污受贿及案件官司等。

3)牢执:指牢狱之灾。

4)孤寡:指有孤独寡居的行为。

(3)离:代表凶,指六亲离散分开。

1)长库:古有监狱之说。

2)劫财:破耗及耗损财。

3)官鬼:指有官煞引起之事。

4)失脱:物品失落、人离散之意。

(4)义:代表吉。指符合正义及道德规范,或有募捐行善等行为。

1)添丁:古时生男孩叫添丁。

2)益利:增加了财资利禄。

3)贵子:日后能显贵的子嗣。

4)大吉:吉祥吉利。

(5)官:代表吉,指有官运。

1)顺科:顺利通过考试而获中。

2)横财:意外之财。

3)进益:收益进益。

4)富贵:有财有势。

(6)劫:代表凶,意指遭抢夺、胁迫。

1)死别:即永别。

2)退口:指有孝服之事。

3)离乡:背井离乡。

4)财失:财物损失或丢失。

(7)害:代表凶,祸患之意。

1)灾至:灾殃祸患到。

2)死绝:死得干干净净。

3)病临:疾病来临。

4)口舌:争执争吵。

(8)本:代表吉,事物的本位或本体。

1)财至:即财到。

2)登科:考试被录取。

3)进宝:招财进宝。

4)兴旺:兴盛旺盛。

2、暖壶

邓堡村村民邓封成祖辈传承暖脚壶,顺治年间打造,做工考究。上有“福”等字,壶底还有刻章。

3、八仙壶

邓堡村村民邓封成祖辈传承八仙壶,乾隆年间打造,做工精致。为青铜器制品,壶身上八仙过海人物造型经铸造艺人手工打磨而成,艺术流畅,线条整体稳重大方,壶柄龙头威武,壶嘴扁平。壶底刻有“乾隆年制”四字。

4、古轿

木质喜轿,为传统的婚庆器具,花轿有“硬衣式”和“软衣式”两种。

硬衣式指花轿的全身都是木制结构,造型类似四方四角出檐的宝塔顶形。邓堡村保存的古轿子就是简易的“硬衣式”花轿。

5、牌坊

邓堡村内现有两处历史悠久的牌坊,分别为邓堡村明代进士邓汉臣纪念碑、邓堡村明代进士邓飞鹏纪念碑,经过保护,现状比较完整;是邓堡村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历史见证,村民在谈到这两座牌坊时,脸上不无洋溢着骄傲和自豪,是邓堡村的标志性建筑。

6、防水池

防水池又是蓄水池,以石围栏为界。水井区域南北长12.8米,东西宽11.4米,又分饮水井、洗菜池两部分,地面以青石板铺砌,饮水井设三个园形井口,直径0.62米,其井口边均凿有凹槽接台阶下,用于防污水回流入井水;西侧为一平台,原建一廊亭,已毁;井东侧台阶下有四个长条形水池,中间的两个水池又一分为二,有一小槽相通。池塘在水井围栏东侧,以石砌长方形洗衣池接洗菜池来水,余水排入园形大塘。

7、土地庙

两座土地庙均有“飞檐”特色,属于歇山顶的样式,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为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邓堡村内的庙宇是村民祭拜菩萨、土地神的地方,祭拜菩萨的原庙被毁,后来恢复重建,土地庙则是当地居民祭拜土地神和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

8、吊瓜

吊瓜,学名应称之为垂莲柱,是古代中国建筑垂花门或垂花牌楼门角上的两根悬空倒垂的短柱。在垂花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种短柱称为“垂莲柱”。常见于四合院,殿堂等建筑。垂莲柱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在宋元符三年(1100年)成书的宋营造法式上就有数处提到“虚柱”,而且有“虚柱莲华蓬五层”的条目。这是佛帐的做法,属于雕木作,表明宋代垂莲柱的做法已很通行,故它的形成可能更早于宋代。从全国各地住宅的大门上看,使用垂莲柱的极为普遍,如四川的“龙门”,闽南住宅的大门都有明显的垂莲柱,江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住宅也有用砖雕做出带有垂莲柱形象的门罩,可以说用垂莲柱展深门的檐下空间或装饰门的出檐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习见做法。

用垂莲柱出挑屋檐,占天不占地,很符合使用功能,节约用地,又很有装饰效果,它的运用越来越广阔。邓堡村传统建筑大多都有吊瓜构件,简单明了、形状各异,虽没有过于复杂的雕花,但仍旧体现了建筑者热忱的匠心。

村落风貌

邓堡村周围地形比较开阔,相对切割较小,地势起伏不大,多呈圆顶丘陵状,村寨周围是山体,呈环抱之势,仿佛众多山岭不约而同地主动保护此地。五旗河、红旗河穿村而过使得村寨坐落在山水之间,人杰地灵,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形成较好的局部小气候;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周围山岭上茂盛的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特色水稻或稻田鱼还可以取得经济效益。这样的自然环境容易在农、林、渔、加工业的多种经营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利于人的生存和生活。

村落选址

1、明洪武年间(1381年)明朝大将傅友德委派邓氏鼻祖邓洪基带一队人马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出发,惩治反对明朝统治的红巾军,经江西—湖南—铜仁,直至如今的邓堡,平定叛乱后,邓洪基受傅友德委任,屯兵长期驻防于此,其官兵家眷和大量江西地区的农名随迁至此地定居。

2、背靠大山,红旗河和五旗河水源充沛,田地宽阔,是依山傍水、开荒种田的宜居环境和地方。

3、邓堡村传统村落的选址上,房屋聚居在大坝中心,主要呈现块状式分布,且建筑多为坐北朝南,村落建设较为集中,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五柱四瓜平房及四合院是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至今保存尚好,当地的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建筑格局适用于当地居民,是长期的发展演变而成的结晶。

村落格局

邓堡传统村落主要聚集区呈现靠山临水分布,且建筑多为坐北朝南。村落建设较为集中,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而五柱四瓜平房与四合院建筑是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至今保存尚好,但还需修缮和清理;其余部分木质建筑为L型和凹型,户户紧靠,依山而建,气势恢宏,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浓厚。村内主干道为部分硬化的水泥石路和未硬化的泥土路;串组串户道路大部分已硬化,其中石阶路和石板路纵横交错在田园和传统建筑之间,如蜘蛛网遍布在村落。

建村智慧

1、古井

邓堡古井位于邓堡村邓堡老街街头,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修建,邓子宾以总旗甲军首领带兵到此“赶苗夺业”和“平定苗乱”,后屯兵长期驻防于此,其官兵家眷随迁定居,形成邓堡,并修建此井。古井由水井与池塘两部分组成,以石围栏为界。水井区域南北长12.8米,东西宽11.4米,又分饮水井、洗菜池两部分,地面以青石板铺砌,饮水井设三个园形井口,直径0.62米,其井口边均凿有凹槽接台阶下,用于防污水回流入井水;西侧为一平台,原建一廊亭,已毁;井东侧台阶下有四个长条形水池,中间的两个水池又一分为二,有一小槽相通。池塘在水井围栏东侧,以石砌长方形洗衣池接洗菜池来水,余水排入园形大塘。邓堡古井规模大,功能分区明确,保留了较为珍贵的历史信息,是研究明代以降黔东北地区民俗和生活状态的宝贵实物。古井是用石板堆砌而成,板与板之间并没有使用任何的粘合材料。在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井水浸泡之后,壁上的石板大多已经风化和损坏,但是整体保存较好。

2、古沟渠

邓堡村寨修建于山腰与相对平缓的山底,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温和湿润,村背茂密山林,山水丰富,为避免受到涝害,村寨内修建了多条排水沟渠,覆盖全村,至今仍承担着排水的任务。

民俗文化

非遗项目

滚龙:滚龙是寨英特有的民间艺术,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寨英滚龙在传统的编扎技术上加以创新,使其雄奇威武,栩栩如生,无论动或静,都有一种活力与灵性,舞动时严谨有序,简炼明快,一气呵成,龙身长108尺,由60—80人舞动,无论白天晚上,场面均极其状观,白天人们可以仔细看到各种表演招式和龙身上的各种图案跟色彩对比艺术,晚上人们则可以观赏到百多尺长的龙体通明透亮,壮丽辉煌,并放射出五彩之光,加上焰火,“三跌铳”等各种配器,既有“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灿烂意境,又有“山呼海啸”般磅礴气势,感染力达到了极致。

因此,寨英镇于200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滚龙艺术之乡”称号。

节庆活动

1、过春社,农历二月二是春社日,这天,有两项活动,一是吃社饭,二是赶春社。人们用嫩蒿菜、青菜、地地菜、野葱、大蒜分别剁碎和糯米、粘米一起入锅中煮熟。并在相应的地方举行观看舞龙耍狮、武术表演。

2、七月半,就是中元节,在旧历七月十三日的下午过节。这一天每家都买点肉加餐,并买钱纸封包,追念祖宗。已故的祖先每人二包,晚餐后就在门外烧包。

3、春节、元宵节,农历腊月三十至正月十五,各家各户到宗祠祭拜当地居民在过年期间进行滚龙活动。

4、清明,节农历三月间,清明节习俗是指在清明节前后进行的祭奠先人的习惯风俗,村民煮好肉、糯米饭、酒等上坟拜祖先。

5、赶庙会,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时候,村民自发举行赶庙会。

祭祀崇礼

1、土地庙

在春节、清明、重阳和农历七月十五的月半鬼节,要在土地庙前烧纸钱送给祖先。

2、堂屋设立神龛

神龛上正中间有神榜“天地君亲师位”,神榜两边是歌颂祖先、保佑后世的字联,神龛上设有香炉和烛台,神龛下摆放八仙桌供奉祭品。这无不体现着村民相信天道人伦,拥有祖先崇拜。在春节、清明、重阳和农历七月十五的月半鬼节,以及已逝祖先的生祭亡祭,都会在神龛上焚香,八仙桌下烧纸。

3、每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有“除夕祭祀”、新年祭祀、社日祭祀、清明祭祀、四月八祭祀、端午祭祀、六月朝山和七月半祭祀等,其中以“除夕祭祀”、新年祭祀最为浓重。

婚丧嫁娶

1、婚嫁

(1)请道士先生合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算结婚迎亲的日子;

(2)传统婚嫁仪式(哭嫁),新姑娘出嫁前,都要哭嫁。离别、恋念、喜悦、激动之情交织在一起。哭嫁歌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真挚强烈,句式自由灵活。歌由情发,情随歌起,泪随歌涌,委婉动人。演唱哭嫁歌的地点必须是在新娘的家中。由所有女方亲戚围坐在新娘床前的火坑或安有“神龛”的堂屋中央进行哭唱。新娘及女性亲戚围坐于新娘闺房中,均采用坐唱的方式演唱哭嫁歌。传统意义上说,到闺房哭,标志着新娘少女时代的结束;新娘及女性亲戚跪在到堂屋“神龛”前哭,边哭唱边跪拜,表示即将离开生养自己的娘家,在出嫁前祭拜自己的祖宗。哭嫁歌有约定俗成的礼仪操作系统,在开声、哭嫁、辞别的大程序下,有哭爹妈、哭爷爷奶奶、哭外公外婆、哭伯伯伯娘、哭舅舅舅妈、哭媒、踩斗、跨门槛等数十种哭嫁歌谣,表现姑娘在出嫁前复杂不安的心情。唱词充满了人文情怀和人性色彩,文字表达七字句居多,其音乐简约哀婉动人,充满浓厚的地方韵味。

2、丧礼

请道士先生测算停灵日长和下葬的日子,以及下葬的方位位置;

历史文化

村落历史

因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的“调北征南”战役,跟随邓洪基军队经江西—湖南—铜仁,直至如今的邓堡,后平定叛乱,屯兵需长期驻防于此,官兵的家眷又随迁至此地定居。

明洪武年间(1381年)明朝大将傅友德委派邓氏鼻祖邓洪基带一队人马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出发,惩治反对明朝统治的红巾军,经江西—湖南—铜仁,直至如今的邓堡,平定叛乱后,邓洪基受傅友德委任,屯兵长期驻防于此,其官兵家眷随迁定居,在此繁衍生活。

(1)明洪武年间(1381年)明朝大将傅友德委派邓氏鼻祖邓洪基带一队人马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出发,惩治反对明朝统治的红巾军,经江西—湖南—铜仁,直至如今的邓堡,平定叛乱后,邓洪基受傅友德委任,屯兵长期驻防于此,其官兵家眷随迁定居。

(2)清代至民国称为保(后因地方口音等原因也称堡)。

(3)解放初期设区公所。

(4)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八三年设人民公社。

(5)一九八三年邓堡公社迁寨英镇上寨村雷公井。从此,此地为邓堡村。

美食物产

水稻

邓堡村主要有水稻900亩,年产量大概80万斤;油菜200亩,年产量大概4万斤;玉米80亩,年产量大概8万斤;此外,还有花生、药材(丹生、罗汉果)、经果林(柑柚20亩、猕猴桃)等作物。还主要养殖有鸭、鸡、鹅、羊、猪等。

传统建筑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苗族

建筑概述:该建筑为四合院,呈“回”字形,留有一座石大门,但已经不使用;建筑有两层,一层为居住区,二层为储物区;主体建筑为过道、天井、堂屋,天井两侧为厢房,为住房或厨房;堂屋设有神龛,神龛正上方墙体贴有“天地君亲师”的字联,神榜左右两侧贴有对联。神龛大概有一米七到一米九高,上摆放有香炉、烛台等祭祀祖先的用品,神龛下摆放一张八仙桌,用以摆放供奉祖先的祭品,主要有熟猪肉、酒等。吊瓜和镂空窗花保存完整,图纹主要为花鸟,是“雕梁画栋”的现实复刻。

天井左侧厢房由于年久失修,已经被翻修重新修建为砖房。

建筑风貌:为“回”字形四合院建筑,建筑外形为青瓦白墙木屋,屋顶为硬山式,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