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里非遗文创馆:用“老”非遗,激活“新”文旅

文体旅事业部 | 2024-03-10 19:46

近日,贵州省公布了2023年旅游业接待游客达12.84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约为1.46万亿元,实现18.69%的增长。
在贵州,越来越多的文旅项目都逐渐加大对文创业态的占比,争相引入人气高的文创品牌,一方面可以为商业及文旅项目增加客流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创品牌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提升文旅项目的格调,打造实体文旅项目的软实力,贵州黔里非遗文创馆扎根贵州深厚的民族非遗,开辟出一条集文旅体验、孵化创新、销售推广的新路径,成为贵州实体商业及文旅项目发展路上的一剂助燃剂,

当古老的非遗与现代旅项目相融合,将会以何种姿态展现它所独有的内涵魅力?
黔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
融入生活
让非遗“鲜活”起来
2020年11月,黔里在清镇市吾悦广场开出第一家购物中心的非遗文创空间,进入购物中心是黔里在经营模式上的一次创新,最大的挑战是脱离了旅游场景之后,如何在商业购物的空间里,让非遗成为可体验、可亲近、可复购的“消费品”。
黔里的做法是找到非遗和现代生活的链接点,不断打磨产品体系,让古老的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结合,在当下的时空焕发新生。

黔里的产品种类丰富,以贵州非遗传承人制作为主,包括贵州蜡染、大方漆器、苗族银饰、民族刺绣、黄平泥哨、牙舟陶、傩戏面具、黄杨木雕、民族服饰等,都是贵州比较有代表性的非遗产品。
黔里创始人蒋开雄介绍,黔里的产品类型以城市居民生活场景中能够用到的东西为主,比如服装、围巾、杯子、银饰等。消费者除了能够买到各种产品,还能亲手制作陶艺、蜡染、银饰、剪纸、古法香囊等非遗产品,不但可以获得消费体验,还可以参与传统手工制作,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如今,黔里在贵阳六家店的周末客流突破上千人次,深受亲子家庭和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任何文化遗产或资源并不能天然地成为产品或商品,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二)
深挖非遗宝藏
提升文创商业可持续性
商业丛林瞬息万变,需要源源不断地新鲜感受才能留住消费者。在这点上,黔里断深挖民族文化内涵,结合消费趋势,推出新的产品和消费体验,让去黔里非遗文创馆成为贵阳都市生活的一股潮流新势力。
首先,黔里邀请了非遗传承人、手艺人达成合作,建立了从设计到销售的供应链渠道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手艺人们通过黔里这个平台,能够和消费者直接沟通,直接获取市场反馈,及时调整产品设计方向和思路,借鉴现代设计元素和生活习惯,将“新”与“老”结合,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真正做到了非遗产品的创新和传承。
除了销售非遗文创产品,黔里还将贵州的风物与商业消费做结合,在品类、业态上做创新。
比如咖啡消费成为流行,黔里就推出了蓝染咖啡,在文创馆内打造了供消费者放松休闲的体验空间,与贵州省民族乐团合作,共同打造非遗国乐文化IP“贵音•观山乐”,让来自贵州大山里的乐器之声被更多的观众熟知。

在产品类别上,黔里通过研学等项目,开辟了新的商业赛道,也起到了推广传统文化的作用。馆内空间分为文创产品销售区、非遗手工体验区、蓝染咖啡区、乌撒烤茶区、国乐表演区。消费者既可以动手体验非遗技艺,也能品尝刺梨美式和有机生态茶,还能观察国乐表演,挑选非遗文创伴手礼,试穿民族服饰,从眼到手,从耳到口,消费者全身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体会贵州风采。从这个角度来看,黔里已经完成了从单一销售到多维体验的转型。对购物中心而言,黔里重体验、感受丰富的特征与当前体验式消费趋势深度契合,或许能成为提升整体调性、吸引消费者的“金字招牌”。

黔里一面找准了贵州取之不竭的非遗宝藏,将商业创新与非遗融合,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2023年,黔里非遗文创美的悦然广场馆,开展民族文化进园区、进社区等活动,并成功举办了“爽爽贵阳•千企千品”企业展示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