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之美》|探索植物世界 深入植保学科
植物?
世界上最高的树,澳洲杏仁桉树是植物;世界上开得最晚的花,拉蒙弟凤梨是植物;世界上最大的花,亚洲东南部大王花也是植物。除了世界之最的澳洲杏仁桉树、拉蒙弟凤梨、大王花是植物外,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农作物亦是植物,植物早已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植物保护?
在远古时期,人类陆续发现一些植物的果实或其他部位可以收获储存,就开始把它们种植在地里,然后就立下规矩,跟它们无关的生物统统谢绝进入。可这些植物原先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人类若是要独占,就得想想办法,这就催生了一门学科,它就是植物保护。这门学科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之中的一级学科,是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学科。
那植物到底要怎样进行保护?本期《学科之美》节目邀请了“植物保护”学科的权威专家们,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教授及其团队核心成员,为我们分享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的“学科之美”。
节目中,我们跟随宋宝安院士与植保学科专家的脚步,走进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中心、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曾水稻黑条矮缩病害大面积爆发的广东稻田边、曾南矮病最重灾区的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黔山出好茶的石阡茶园等地方,收集、查看农作物生长的第一手信息。
在《学科之美》节目的前期录制中,主持人赖卓与宋宝安院士一起回忆往昔、展望未来,宋宝安院士动情讲述这些年科研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是1987年的夏天,当时我24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我写了篇论文,题目是《生物电子等排理论制杀菌剂》。我被邀请到在长沙市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农药研讨会去讲这篇论文的一些观点。我当时发言的重点就是,我们要做出中国自己的农药。”
宋宝安院士不仅在节目中回忆了科研艰难的过往之路,还表达了植保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他谈到,中国是一个生物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全国粮食作物常见的主要病虫害近200种,如不进行有效防治,每年造成粮食产量损失约15%、果品蔬菜产量损失25%以上,甚至绝收。所以,病虫害治理能力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保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作为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下,紧紧抓住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着力解决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及贵州山地高效特色农业面临的难题,积极融入贵州省乡村振兴主战场,为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
11月19日20:00,跟随《学科之美》节目一起,聆听贵州大学专家们的科研故事。
节目收看平台: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6频道),贵州教育GZTV视频号,贵州教育大讲堂抖音号、快手号,动静APP教育板块同步播出。